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翻模"现象,这种"翻模"方法没有在建筑设计阶段真正运用BIM技术,未能体现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价值,实现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正向设计应用已迫在眉睫。根据建筑设计数字化所具有的特性,在BIM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核心功能下,以不同工程实例在建筑设计各个阶段中BIM技术的应用过程为基础,探索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正向设计中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分别提出BIM技术在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王建廷  刘志龙 《城市》2015,(5):73-77
绿色建筑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实现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的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绿色建筑的方案和设计方法是影响品质的关键。笔者针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BIM的协同原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基于BIM的绿色建筑协同设计流程优化方案,以期为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常规节能设计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建筑整体的节能减排效率,节能设计方法的优化转型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探索了一种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且综合考虑城市和建筑多层面设计因子的系统化整合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首先,论文基于建筑整合设计与第二代设计方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方法,并从方法框架、内容框架、设计流程、目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其次,  相似文献   

4.
侯勇军 《城市》2016,(9):47-50
利用BIM技术的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和参数化特点,在设计团队庞大、建筑空间复杂、设计建造质量要求高的条件下,设计实现了多团队联动、全专业协同与全过程动态优化,达到精细化设计建造以及绿色建筑与成本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大量的能源被用于各项建设当中,节能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能源节约及科学运用,从而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为了促使我国社会及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大节能环保建筑施工的研究,积极开发或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为建设出更多优质节能的建筑工程奠定基础,最终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实现快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建筑手绘表现》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在BIM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BIM技术在《建筑手绘表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为建筑行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BIM在建筑行业中越来越重要,但是BIM人才的缺乏与建筑市场对BIM人才大量已成为我国BIM推广的瓶颈,高校对BIM人才的培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也应基于BIM。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BIM技术原理课程体系、BIM应用课程体系和BIM实践课程体系,并以这三大体系为框架构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和遮阳美学的发展对建筑遮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遮阳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建筑节能手段,也是一种新的建筑造型手法和设计思路。在我国,不少遮阳设计未能与立面设计有机结合,实现其功能合理、形式新颖的设计目的,反而成为立面设计中的负担。本文从遮阳形式入手,通过研究其建筑立面表现手法和建筑立面形态塑造,进而探讨建筑遮阳与立面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宋卫乾  李佳庆  金海 《城市》2015,(7):77-79
不断提高外墙保温技术是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节能材料的研发密切相关,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开发新型的节能材料作为前提.超薄真空绝热保温板由于产品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好、防火等级高等综合效益显著,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建设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耗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外墙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10.
建筑节能设计就是从分析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建筑设计与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方法.能够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取暖,多获得热量和减少热损失;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能来降温.  相似文献   

11.
建筑节能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研究。近30年来,各国在推广建筑节能法规、建筑设计和施工、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尤其是优质能源的需求量也将持续上升。在各种能耗当中,我国的建筑能耗比例最大、发展最快,已占到全国总能耗的27.6%。目前,大量的建筑通过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不但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产生诸多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节能建筑在建设时期往往增加了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能耗模拟是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技术手段。建筑能耗模拟技术较为复杂,涉及几何建模、能耗计算模型选择、建筑热工参数设置、建筑运行状态描述、设备系统建模等环节。因此,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十分必要,能够确保模拟过程的可靠性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比较了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建筑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包括能耗模拟软件、气象文件、几何建模、热工分区、围护结构参数、运行时刻表等缺省值。发现尽管核心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很多技术细节的规定上存在差异。进一步利用三国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对同一栋案例建筑进行了能耗模拟分析,发现能耗强度差异达到12%。  相似文献   

14.
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来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提升了工程造价行业效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工科高校存在BIM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条件不够及授课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工科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BIM软件与工程造价专业结合,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BIM软件在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以空天地一体化为代表的时空大数据结合了GIS、遥感、倾斜摄影、BIM和物联网等技术,是公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阐述了由地理建模、地理设计、地理监测及地理控制组成的时空大数据技术架构,提出了地理信息、BIM和倾斜摄影等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基于BIM的公路信息化技术在海南文昌铺前跨海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思考,揭示了将BIM和GIS结合的技术应用于我国桥梁设计和施工领域的优势,为以后进一步结合遥感、倾斜摄影等先进技术,促进公路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洪磊 《职业》2015,(10):233
我国建筑领域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资源方面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浪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也比较高。所以,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讲,在未来的发展中,走节能路线都是一条必由之路。对于建筑领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建筑节能社会经济效益应对策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工程特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物能耗的现状以及建筑节能的效益,并提出了几点建筑节能的反应对策,旨在为提高我国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增值寿命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体现评价结果的激励与约束价值和作用。其具体体现在: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引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改进,以综合效益评价科学性推进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综合效益有效评价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建筑业正在进入BIM时代,并分析了BIM应用对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探讨了建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对策,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BIM的素质来面对BIM应用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14日,执行期为5年的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在唐山市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德国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项目示范工程,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变我国既有建筑能耗高的现状.2006年7月16日~2006年11月14日,该项目的"河北一号小区"试点工程已顺利完工.经测定,改造后既有建筑比20世纪80年代之前建造的房屋降低了65%以上的能耗,并具有显著的隔热、保温、隔音和防尘效果.此次唐山示范工程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农村占地面积大,人口多,农户住宅基本使用传统建筑技术,致使农户大量使用薪柴解决其取暖、做饭、热水供应等问题,造成森林大量被砍伐、大气污染、生态及人居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本文分析了云南农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指出云南农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