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陶诗的理趣     
梅俊道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116-119
陶渊明是一位诗人 ,又是一位哲人。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渊明 )“……实为吾国古代之大思想家 ,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人今人第一流 ,而世所共知者而已哉 !”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的关系》)陶渊明是一位大思想家 ,因为他的诗里对于宇宙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独到的探索与思考 ,涉及面深且广 ;陶渊明又是一位大诗人 ,他诗中关于哲理的思考 ,全然不是如玄言诗般干枯的说教 ,也不似谢灵运那样常常拖上一条玄理的尾巴 ,而且以一种充满生机活力、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给人深沉的回味与思考的余地。因而陶诗是脱出了“理…  相似文献   

3.
黄诗与陶诗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一千九百余首诗,其中或涉及渊明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淡平和式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金刚怒目式的精神之外,还有些诗作洋溢着天真豁达的幽默,然而这些诗作中的幽默绝大部分都是以喜剧的方式从悲剧的主题中抽拔出来的幽默,具有黑色幽默的色彩.陶渊明以黑色幽默的姿态对饥寒自嘲,达到对人生失意的自适和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陶诗理趣说     
陶诗理趣说张斌荣陶诗的特色究竟是什么?陶渊明为何能以他区区百多首诗歌而身列中国诗史上一流诗人的行列?前贤今哲提出的看法林林总总。然而,不管怎么说,平淡或者豪放的评语,只能分别涵盖陶公诗的部分特色,而且多半是一种直观印象;其高蹈隐世的人格也只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6.
陶诗的理趣     
陶渊明淳朴自然恬淡的诗风,学术界多有论及,而其既富于情韵,又能启迪人们思维的理趣诗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他的理趣诗,神韵情态交融在一起,具有一种“韵外之致”,有着独特的成就。不仅在六朝独一无二,就是在整个中国诗史上也罕有所及  相似文献   

7.
陶诗谈片     
一、“酒”是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袁行(?)说,陶诗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又说,饮酒在渊明那里则是一种愉悦,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达到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方祖(?)说,渊明在他的一百二十四首诗篇中,他用了跟饮酒有关系的字,其出现了九十几处,其中单酒一字就出现了六十二个,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大家侧重于对其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而我觉得陶诗所表现出的孤独感,作为封建时代进步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价得注意的。陶渊明常常感到孤独,在诗中屡有表现:陶诗中有的以“独”字名篇,如《连雨独饮》,其中两句诗道,“自我抱兹独,黾勉四十年”;有的在诗中抒写自己的孤独,如《时运》四章序,“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相似文献   

9.
一、“废墟”陶渊明诗作中一向不甚引人注意而实际上最能流露其深层思想的,也许是写到“废墟”的那两首,一首是(和刘柴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八奇怀,李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局如。途中所见之废墟给予陶渊明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领悟到人生之悲凉与空虚,一死之后,身与名俱淹没无存,或仅存空名,有如荒途废墟,由此可知在滚滚红尘中展转奔走不过徒然消磨生命,人抛弃岁月,岁月亦抛弃其人。所以做官毫无意…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一个勇于革新创造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他的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立下了许多带首创性质的勋业。这里我想谈他的和陶诗。苏轼的和陶诗共四卷,一百零九首(施注苏和陶诗共一百二十二首)。这在历代诗人的唱和诗中确实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那么,苏轼的和陶诗究竟有何价值?应该如何评价?过去评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愿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今天,所有传统的文学史,都给陶渊明及其诗歌以崇高的地位。然而,当我们把读者考虑进去,重新回顾由创作和接受共同组成的文学史的时候,不难看到:陶诗虽然也有不被重视的时候,但它的魅力随着读者的更迭而显示出升降。陶诗刚问世时,仅仅是一只缺少文彩斑斓的“丑小鸭”;唐代人得意时看不起它,失意时眷顾它;只有宋人,才把它奉为至尊。宋以后,痴情中逐渐渗入了理智,一古脑儿的膜拜渐由辩证分析来代替,这条不甚朦胧的轨迹,不能不引人穷根究底:在迷离惝恍,纷芜嘈杂的评头品足背后,究竟有多少机制在制约着它们?  相似文献   

12.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陶诗用韵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处在东晋后期。他一生留下120多首诗,分析其用韵,既可以考证魏晋时期的韵部,同时也能说明陶诗用韵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陶诗的用韵很有特色,主要是: 第一,陶诗的用韵,与两汉和南北朝的韵部相比,多同于两汉,同时向南北朝发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裁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入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5.
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16.
丁永忠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102-111
自拙著《陶诗佛音辩》问世后 ,笔者便欲对陶渊明之作品所含佛义作一系年笺证。惜其至今未成 ,故谨选其中六例刊出 ,以就教于识者。例一 ,关于《和刘柴桑》之“刘柴桑”与“亲旧故”原诗 :山泽久见招 ,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 ,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 ,挈杖还西庐。……栖栖世中事 ,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 ,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 ,身名同翳如。逯钦立《陶集注》与王瑶《陶集注》 (以下简称逯注、王注 )都将本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 (40 9) ,本年陶 4 5岁 ,已归田四年了。诗题之“刘柴桑”各家均指“浔阳三隐”之一的庐山著名奉佛隐士刘遗…  相似文献   

17.
在元初诗坛上,郝经虽有"其诗亦神思深秀,天骨秀拔,与其师元好问可以雁行"之誉,然囿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及其复杂的个人背景,历来研究者往往避谈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郝经与元好问交往甚密,既是师生关系,也堪称诗友,这对郝经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郝经对和陶诗现象有深刻的认识,而其和陶诗的大量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他的创作理想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最能引起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经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它弄得迷离惝恍,最显著的便是上文说过的‘悠然见南山’的例子。”的确,用这种摘句方式去理解和赏析诗歌,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如王荆公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苏东坡说:“渊明谈理之诗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皆有道之言。”(均见《南濠诗话》)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卷上》)洪亮吉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忘机之侣,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一生 ,追求适意从心 ,退出官场 ,淡化郁结 ,创作时也任心而动 ,使得诗歌淡泊悠远 ,情意真实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金代中叶文坛著名的领袖级人物,诗人党怀英接受并继承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风格。党怀英的诗歌在意境营造、心境表达、审美选择以及语言风格方面都有着陶渊明式的文学特征,具有高情远韵的创作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