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赖保护原则是当今法治国家公法中公认的一项基本原则,其现实基础在于人民对政府的信赖.信赖保护原则传统理论依据有诚信原则说、法安定性说和基本权利保障说三种,其实它们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信赖保护原则的核心价值理念.故此,以法治主义为核心基础的信赖保护原则理论依据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2.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近几年研究已很多,但是对其法理依据却是众说纷纭。文章试从对各种观点分析入手,从宪法基本原则角度,即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基本人权原则角度,来揭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赖保护原则的建立是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法中已经得到明确的确认.其行政法学时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运用和行政法学中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因此,在我国建立完整的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合理期待是外国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用以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对于合理期待原则的法理渊源,目前外国学术界主要观点有信赖说、法治说、法治替代说、法律渗透说、经济效率说。本文将逐一介绍、评析,以证明该原则存在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法理依据和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其目的是要求政府诚实信用,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文章从法理依据和宪政基础等方面思考和阐述信赖保护原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文章认为,我国确立信赖保护原则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行政法的依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了含义界定,探索了理论依据及该原则存在的问题,即法律地位不明确、适用的范围很狭窄、在实践中难以权衡公共利益和信赖利益、行政主体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程序不明确,并且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信赖保护原则是大陆法系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内涵和意义、理论依据、适用等方面对它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经历了从行政管理型原则向行政法治型原则逐渐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之下,不同的历史阶段,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推行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因此,新时期的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把正当程序原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其核心内容,遵循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转变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赖保护原则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有丰富的内容,成为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顺应宪政建设的需要和实质法治的发展潮流,我国应当在制定并实施蕴含信赖保护精神的<行政许可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赖保护原则理论研究,并将其落实为一系列可以具体适用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信赖保护原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法中得到了体现,我国新制定的行政许可法第一次确立了这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有其特定的内涵及适用条件。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对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意识、保护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但信赖保护原则在立法上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为司法专门化理念、衡平性司法理念、预防性司法理念、判决优先理念等环境司法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制度设计来看,《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的大量管制性条款为环境司法的运行提供了准据法依据,其中诸多条款构成了环境司法的特有制度支持系统和环境司法运行的合理期待。从环境法治效果角度考量,建立超越《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的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将是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人"的不同观察视角和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倾向。法律对于人性的假设包括对于人的本性的预先判定,也包括对人的行为目的的预设。环境法是因应生态危机而兴起的部门法,环境法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战略背景和最终目标。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将"生态人"视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人性假设是必然的。"生态人"假设对于环境法具有逻辑起点的意义,作为实践理性也可以对环境法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引导环境法制度设置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德国解雇保护法律制度有一个完整体系。它有专门的《解雇保护法》,《民法典》、《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许多相关条文,辅之以《母亲保护法》、《企业委员会法》等专门法的相关规定。从内容上看,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解雇的事前保护,旨在预防不正当解雇行为的发生;二是对雇员被解雇后的救助,称为解雇的事后保护。这些法律制度为西德经济的迅速复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一个时期,效率和公平在西德确实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长期以来没有修改,其缺陷日渐明显,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确有进步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强化了行政机关、消费者协会的职责和作用,但也还存在着有待商榷的问题和改进完善的空间。应当充分把握好此次修法机遇,秉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遵循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精神,进一步细化规定,进一步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对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法》保护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艺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具有民族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因此,对它的法律保护模式也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是以《著作权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实际上这一保护模式与《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形式以及鼓励创新的价值取向等都是相悖的。因此,应当在洛克劳动财产权以及利益平衡的理论基础上,出台专门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以部门分权为特色、以达标排放为核心的环境规制权配置,实际上是建立在经典科学还原论和决定论图景之上,难以契合环境健康问题所具有的风险与不确定特色,导致环境健康规制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第三十九条对此做出了回应,初步体现了健康优先、风险转向与整合取向的特点,标志着我国由基于污染防治的环境规制向基于健康保护的环境规制过渡。但由于该条仅是环境健康规制的纲领性条款,有必要通过专门立法予以具体化;在未进行专门立法之前,应通过对《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的体系解释推动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我国环境法学研究进展显著。学者紧扣当代环境法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书立说,重视对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后评估,深入、细致地研讨环境治理、环境司法等论题,聚焦环境权、环境义务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持久而深刻的学术争鸣,并且注重对学科方法论的自省,体现了环境法学研究共同体的理论自觉与学术贡献。法学界倾听社会发展的足音,以理论研究成果助力环境法治建设,使得新《环境保护法》成为全社会环境法治交响曲的开场鼓。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法》修订案首次明确将公众参与确认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并确认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一项程序性权利。然而,《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并未就公众参与制度作出框架性规定,而是将完善公众参与程序的义务施加给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鉴于我国环境决策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上述立法进展,本文将结合国际公约及域外立法经验,从微观层面着手纵向分析我国在不同的环境公共决策层次上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此外,本文也将横向分析我国地方法规、规章和部门规章中公众参与制度发育和形成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厘清新法和既有法律法规所形成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框架,进而对《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涉及公众参与的条文进行评述,更加明确地识别我国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相关立法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以便在“查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补缺”。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条 ,突破了我国传统大陆法系补偿性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 ,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使经营者遵守竞争规则 ,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 ,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 ,仍需立法部门做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中国经济形成了转型且区域布局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是中国转型区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立足世界贸易竞争和本区域发展,本文提出了需要有相配套的长江三角洲准区际统一资源环境保护法和区际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中国国际私法的若干建议,目的为使该区域经济贸易具有持久发展的法律保障作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