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法治进境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需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与法治的关系,积极探索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法治的进境,并在法治进境中要注重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以利发挥法治的规范与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中存在着不同的法治类型,"启蒙法治观"并不能囊括众多法治类型的个性。社会治理概念预示着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的理念之确立,它的实践维度内在地蕴含了"良法善治"的基本原理。社会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展开的,社会的基础性意味着自主性的优先价值,而社会的自发性则内在地需要国家的规范和引导,这是现代法治谋划的基本场域。社会治理的法治意义及方法论价值在于确立了自治在法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它内在地蕴含了一种简约化的法治精神,展现了自主性作为法治基本精神的重要属性。而从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加以勘察,则社会治理包含了一种关于平衡的法治理念,这同时意味着法治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服务外包业转移大潮,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应当把握机遇,将发展服务外包与建设两型社会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文章通过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服务外包业协会,打造长株潭服务外包品牌和完善地区服务外包统计及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法治建设问题。指出由于国家制度供给、国家发展模式与资源配置、农村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法治的平等精神缺失、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认为农村法治的未来发展宜采用政府主导推进型模式,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各种具体制度的建构来促进农村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两型社会”区域红色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长株潭城市群被确立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红色旅游一体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长株潭红色旅游一体化已初具雏形,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区域合作,整合红色资源,强化品牌形象,培养专业人才,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红色旅游一体化的关键.这对长株潭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云南建设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云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试验区的建设进程,既是一个经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制度调整、变迁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试验区建设的制度保障、促进改革建设进程的法治化,是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必要从试验区建设的既有实践出发,从规范、促进、创新等法治维度上检视和发现其所涉及的制度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破解,以增进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制度性保障,促进各项改革建设措施的法治化运行。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迫切要求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综合竞争力。首先要确立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思路和原则;其次,应整合社保工作机构,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第三要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优抚五大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历经艰难的选择。本文从法治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实行法治,社会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应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旅游发展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旅游为先行,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典型性和示范、带动作用。长株潭试验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品味高、组合优,是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带动湖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轴、中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但目前存在旅游发展未能形成合力、城镇建设旅游功能不配套、旅游业发展格局不平衡、旅游市场欠规范等问题。与中部六省城市群相比较,长株潭试验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强,市场消费空间大,旅游发展规模和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因GDP总量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猷率不高。因此,长株潭试验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产业引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消费安全、科技支撑共六个方面分析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试验区)服务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两型"试验区要以绿色政绩观为导向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要以绿色创新与绿色控制统一为思维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的产业引导体制机制,要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为手段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消费安全体制机制,要以加大投入为着力点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促进他们并轨发展。通过分析它们在终极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手段上的协同一致性,探索了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了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考究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企业劳动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对区域企业劳动关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通过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调查,总结分析试验区内企业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原因,提出在两型社会构建背景下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为湖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立足于现实需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标定位与历史使命之一就是构建"两型社会"。而构建"两型社会"就必然使各项工作法治化,这不仅是理论之使然,也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构建"两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国家的执法权力两种法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制约和协调并统一运行的一种状态。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来讲,社会生活不可能有完全理想的法治状态、因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国家的执法权力这两种法治力量在立法分配中总是不平衡的,这具体表现在总量失衡、结构失衡、规范失衡和技术失衡.而导丑丘法失衡的根本原因乃是两类法治力量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但是,两类法治主体可以积极协调两种法治力量的动态关系,积极预防丘法的失衡.预防对策包括:确立科学的立法宗旨;建立支配整个法治力量分配的原则;切实提高立法水平。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却不断扩大,破解这个"悖论"的出路,是要转变我国的城市化模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能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成渝试验区,也应确立这样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几年社会纠纷的日益增多,重新思考我国司法机关具备什么样的司法功能,已成为当前学界不能回避的问题。虽然司法基本的功能在于解决纠纷,但宜不仅限于此。根据法治国家的经验和司法发展的趋势,我国司法机关应适当扩大司法功能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通过乡规民约的治理和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的治理是两种不同的乡村治理方式。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是对法治内涵的全新的阐释,是对法治的一个深层的思考。这种新的乡村治理方式,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文章从探讨乡规民约的困境入手,提出了乡村治理应从通过乡规民约的治理向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法治治理转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乡村治理方式转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推进应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主导“两型社会”建设,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保障“两型社会”建设,以完善执法机制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公正司法形象引领“两型社会”建设,以健全各类纠纷化解机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培育法治精神确保“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被国家正式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文化生态建设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剖析"两型社会"建设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视"两型社会"建设对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文化生态的新要求,从武汉市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着手,重点结合武汉实际,提出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