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统治时期香港实行的是殖民体系下的"一国两制",即英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制度。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一制度并没有移植给香港。香港长期以来有自由而无真民主。香港的民主化进程不能无视香港人民的争取,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是英国基于殖民统治,基于中国恢复香港行使主权的历史大势,一手安排的"撤退的民主"。香港民主的发展在殖民体系下,经历了长久的停滞与突然的超速发展,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政策下重回可控的、高速的发展,这一过程必然导致震动和不稳定。而香港畸形的民主发展模式最终影响了民主心态和民主精神,诞生了一种具有香港特色的不健全的民主心态。  相似文献   

2.
自英国侵占香港以来,为方便会同港英政府协调处理商贸、防务、人员流动等事务,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尝试在香港派驻官方代表,但均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向英国提出在香港派驻中国官方代表的要求。随着中英两国关系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经双方反复交涉,英国最终让步,默认新华社香港分社作为中国政府派驻香港的具有官方性质的代表机构。如何界定中国驻香港官方代表的身份头衔与职责权限,是中英交涉过程中的焦点。英国之所以一再阻挠中国设立驻香港官方代表,主要是出于固守其在香港的殖民利益、维护其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秩序的心态导致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遏制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联系,削弱中国政府对香港地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香港百年教育有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香港教育有为英国的殖民利益服务的特色,表现为早期殖民当局忽视教育的发展,而当不得不发展教育时.又长期推行“重英轻中”的政策;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具有为香港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一面.表现为香港教育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成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范例.从其现实基础上看,"一国两制"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体现了民族大义和和平的愿望,尊重了两岸的现实,维护了台湾人民的利益,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为印度的前殖民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通过策划西姆拉会议,炮制"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埋下了纷争的种子。冷战爆发后,英国面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在中印关系恶化并发展为边界冲突的过程中,虽然对印度提供了一些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时与中国维持较为稳定、平和的关系,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前后把握、拿捏得较有分寸,充分显示出这个老牌帝国在实力衰落过程中处理复杂、敏感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圆滑"和"老到"。  相似文献   

6.
香港分离主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背景。本文将从英国殖民的历史影响、香港政治与经济的特殊环境、香港民间意识的发展、外部影响以及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互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香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调整──兼谈“九七”后的前景徐静琳,游依群有限的资源取之不尽──长期实行高地价政策地产市场的有序运作──规范的交易规则基本法勾划了九七后香港地产发展的蓝图现行香港土地制度是在十九世纪英国占领香港以后确立的。按照当时英国的殖民理论...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祖国,这是本世纪末举国欢腾、全球瞩目的历史盛事。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迈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在英国强占香港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届政府曾多次试图收复香港,但都因为中国贫穷衰弱,而未能如愿。今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科学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才顺利回归。香港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虽有不同之处,但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统一,目前两者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完全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因此,香港的回归,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末之前,香港殖民政府医疗服务基于其统治策略和财政等因素的考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殖民者,尤其是对英帝国统治至关重要的英国士兵,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华人居民的健康则相当不受关注。进入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医疗服务的重组与扩展,香港殖民政府开始超越早期殖民医疗服务的狭隘主义倾向,在医疗服务方面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到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之前,香港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医院、医局、流动医局、护理与留产院、产前检查诊所、婴儿福利中心、社会卫生中心和健康中心等医疗机构组成,其地域范围涵盖港岛中心城区、九龙半岛、新界农村以及周边岛屿等地区。  相似文献   

10.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吹响了北伐的号角,掀起统一中国的高潮,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一个新阶段。英国、日本等列强的在华殖民利益同时受到猛烈冲击。面对此种形势,英国和日本不得不各自采取措施保护殖民权益,英国出台"圣诞节备忘录",做出向中国"妥协"的姿态,日本也发表对华"新政策",以示"友好"。同时,英国也在不同场合向日本发出求助信号,日本的反应则是:积极磋商、含糊应付,是典型的外热内冷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两国冲击力度不同,其次则是两国基本利益发生矛盾无法协调。  相似文献   

11.
食人族传说在殖民时代的英国流布很广,作家小说、史学家著作、传教士信件和航海家日志都有记载。19世纪50年代前,英国社会想像的"食人族"主要是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屿的土著居民,渡海宣教的传教士是食人族故事的主要编造者。作为白色人种(基督徒)对有色人种(异教徒)的想像与言说,"食人族"是殖民话语体系中表达种族/文化差异的符号,反映了英国乃至欧洲人对海外世界既渴望又恐惧的复杂心理。本质上,"食人族"是帝国文化精英为国家海外殖民事业所炮制的一个修辞。与殖民时代向外传播的福音书一样,食人族传说的政治功能远远大于文化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2.
香港被英国殖民者管治了150多年。其间1941年至1945年,香港被日军占领。战后至今,香港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及信息中心,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独领风骚数十年,被称为“世界奇迹”。同时,这个奇迹又是发人深思的谜…… 首要奥秘在香港自身 香港自然资源贫乏,何能富甲一方?香港“弹丸之地”能量怎如此巨大?香港长期受制于英国“殖民”统治,但却是当今“自由经济的沃土”;香港市场竞争剧烈,但却容易赚钱。这是现代史值得研究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威海卫在1898—1930年是英国的租借地。威海卫商埠商会成立于1916年,该商会在英国的殖民下成立和发展,商会领导李翼之、谷铭训等人带领商会整顿商务、福商利贾,倡行公益、服务地方,参与政治、影响社会。这些似乎与其他商会没有区别,但是威海卫商埠商会在成长中与殖民政府进行合作与抗争,体现了近代中国商人在自身、社会、国家利益面前的抉择。而威海卫商埠商会作为一个存在于英国租借地内的近代商业组织,既有其作为近代商业组织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地处殖民租借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交中的非殖民原则源于19世纪的门罗主义。二战开始后,罗斯福提出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托管构想,但遭到英国的抵制。1943—1945年间,全面托管构想被修改为有限托管。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通过标志着有限托管计划下的国际托管制度机制确立。与此同时,美国以"战略托管"和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方式实现战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转变同时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向全球扩展和全球战略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97年7月1日,英国在东方最后一面米字旗降落,英国在“东方明珠”香港百年殖民史宣告结束。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结合历史教学从经济、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等方面向中学生讲解这个曾被称为“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殖民帝国是怎样步步走进日暮黄昏之境的。 一、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岛国盎格鲁·萨克森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国迅速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经济中心。同时,英国也加快殖民扩张步伐,以血腥残暴的手段,掠夺巨额的财富运回本土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英国很快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大量的廉价商品倾销世界各地,一跃成为“世界工场”。 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舰队在大西洋上一举击溃横行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逐渐丧失了海上霸权。17世纪中后期,英国又向独领海上风骚的“海上马车”荷兰开战,荷兰殖民优势被摧毁。进入18世纪,法国成为英国争夺殖民地的唯一对手,英法争霸殖民战争是世界性的冲突。经过多次战争;法国退出北美和印度。至此,英国相继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西方列强三百多年殖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无可争议地当上海上霸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被英国掠走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了让香港回归祖国的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暂时维持现状不变”、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当收复香港的条件渐趋成熟的时候,邓小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首先付诸于收复香港之实践。在与英方交涉的过程中,邓小平、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香港的主权意识,终于促成了香港回归的起步。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首先被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帝国主义借口保护英商进行鸦片贸易的所谓“利益”,以武力入侵我国,迫使清王朝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及中近东地区历来是大英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和殖民利益集中的地方。土耳其由于地处欧亚要冲,扼地中海之咽喉,因此对维护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安全意义。1930年代英国的对土政策,体现了英国与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英国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并被堪称为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小说。无论是在言语体系,形象塑造,还是宗教信仰方面,主人公鲁滨逊都以一种"中心"与"边缘"的思维来界定欧洲文化与非欧洲文化。本文借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法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的文化殖民,试图颠覆中心与边缘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小说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表征,让边缘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族文化还原到其本来的多元和偶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