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东辉博士的专著《费希特的法权哲学》是国内第一部介绍费希特法权哲学的学术著作.该书将费希特法权思想主要划分为青年时期、耶拿时期和柏林时期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给我们综合了解和深入研究费希特哲学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理解康德先验哲学之关键,不是去追踪“先验”如何“来源于经验”,而是剖析“先验”如何“独立于经验”。这是康德自己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划出的大界限。前者,不是先验哲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才是其研究的真正对象(领域)。以此标尺去衡量当下国内的康德研究,多未进入“独立于经验”领域内之研究,而是从外围方面着力于如何“来自经验”的唯物主义解说、追踪其久远之历史根源等等;或是缺乏“经验-先验”之间的严格界限意识。而我们应遵循之出发点是:“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相似文献   

3.
费希特早期的法权哲学既发展了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自然法权理论 ,也概括了法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这部古典哲学著作超越了康德的《法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并以其民主主义的宪法理论而与黑格尔的《法权哲学原理》判然有别 ,因而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从该书在近代欧洲法权哲学中的地位 ,该书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西方国家对于此书的反应、评论和研究等方面对这部古典哲学著作相应地予以评述 ,并简明地介绍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先验哲学,康德深思熟虑地作出了两大结论:一是先验哲学从理论到道德实践,都使"理性感到满足",且有不可遏止的趋势——人类未来的哲学将是先验哲学的新辉煌,其根源全是从"人类心灵机能—先验原理"二重奏中演奏出来;二是先验哲学由于植根于"人类心灵机能—先验原理"的深刻融合上,其根基与人类共存亡,所以"永远没有必要进行任何观点的更改、修订、或者体系形式的改变","在未来的一切年代里都是人类最高目的所不可缺少的"。康德的这种通透旷古与未来之自信,给学人们研究先验哲学大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5.
德沃金的政治平等观着重于平等关切的诉求,在方法论上遵循了康德先验哲学的理路,把抽象法权当做人们追求平等的形而上学基础.基于这一抽象平等原则,政治平等的要义并不在于现实政治权力的平等,而在于政治过程的参与结果所传达的平等关切的抽象理念.平等主义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使德沃金的政治平等观既无法在实践中落实,又与其自由主义立场相冲突,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要求人们从客观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法权,把抽象平等权利归结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直接构成了对平等主义先验方法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康德以先验哲学的方式对传统自然法和契约论进行批判性的改造,探寻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并提出了"法治国家"和"永久和平"的理念。通过对已有关于康德法权思想的理解路径、具体内容以及意义和局限的分析,探究康德所提出的"现代政治设计"模式的价值与问题,即在他自身不可避免的二元形式主义倾向中论证作为理念的国家的正义之所在;建构起来的政治系统应该对每一理性个体的外在自由实行平等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根据经验是一切知识之源的原理,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a=a与1=1既有经验的生成过程,也有经验内容,即它是人们经验活动中同质性运动和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同质性属性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叠合的反映,并非先验自明的,只是今天人们不关注其经验成分罢了。对a=a与1=1经验意蕴的揭示,对深刻理解抽象命题的意义,终结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清除唯心主义最后的避难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典哲学是知识论哲学 ,现代哲学是生存论哲学。康德的先验哲学兼有古典的知论论和现代的生存论两重性。其中 ,作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中介的审美及目的论的第三批判和作为历史理性的第四批判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费希特的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人的自由之学 ,自由是其哲学主题。在论述人的自由本质时 ,他进一步把行动视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关键 ,认自由从本质上可以说就在于行动。于是 ,强调行动便成为费希特哲学最鲜明的特色。费希特的通俗性讲演体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行动的偏爱 ,他的“知识学”同样体现了他崇尚自由和行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11.
这不是一本政治宣传性的读物,而是一本功底扎实、富于现实感的理论著作,是作者积累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一个全面总结,也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与前途的一种深沉思考。书中对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中肯的分析与探索,材料丰富,又颇具论辩性,是马克思主义领域多年比较少见的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上,费希特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法权演绎的学说。他基于知识学的立场,在《自然法权基础》中明确地对相互承认学说进行哲学的演绎和证明,论证了个体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之外的他者的承认基础上。并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于权利的哲学证明,即,如果不能够承认自身之外他者的存在,就无法进入到法权关系之中。这种基于相互承认的法权演绎学说,不仅揭示了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笔下的社会结构,突破了从个体角度界定自由的尝试,而且也将这种社会结构或者共同体结构纳入到了权利概念的内部。但在《自然法权基础》中,费希特并没有完成这一相互承认的权利学说的构造,相互承认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柏林时期费希特基于神圣理念对于相互承认学说的改造,产生了有关基督教共同体的学说,并最终导致法权演绎学说的消逝。但从总体来看,费希特提出的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演绎学说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上的出发点,从而使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学说具有了时代的生命力,并由此也为现代权利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学者的使命》是费希特的代表作。在书中,费希特将自在的人的使命作为立论基点,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社会的人的使命,进而讨论了社会之人的阶层分工,认为学者是社会阶层中平等之一员,他们是献身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学者肩负着为社会服务和提高全人类道德水平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孤独的哲学》是一部阐发“向未来移民”的哲学的书。“向未来移民”,就是自觉地与旧的传统决裂,变革自己周围的社会,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改变传统、推陈出新、穿越时间的通道、以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向未来移民”,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费希特的教育哲学提倡教育兴国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普鲁士的教育改革,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从善良意志的确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塑造和宗教信仰的培育四个方面全面革新德意志的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重视民族教育,强调教育在复兴国家的事业中具有的重要力量,提出通过发展民族教育来复兴民族的主张。费希特的教育思想也能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复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宓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中探讨了汉语的异质性一语言的异质性、本位和外位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国的翻译学提出了意义理论和文本解读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7.
"智的直觉"是牟宗三哲学的关键词,它被诸多学者解释为一种"自身意识",并与费希特的"智性直观"相对比。然而,费希特式的"智性直观"在牟宗三那里只相当于意识自身的"觉之自觉","智的直觉"指涉的是超越于"自身意识"之上的绝对。其实,牟宗三的"智的直觉"与谢林在绽出意义上理解的"智性直观"十分相近,两者都是一种无知之知,而其所指则为即开显即遮蔽的创生活动。理解了牟宗三"智的直觉"的含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两层存有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费希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到中国学人比较广泛的关注,得到迅速传播,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勃兴的标志性现象,费希特则成为中国人民激励斗志、重塑自信的典型代表。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传播逐渐深入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费希特爱国主义思想契合了中国学人确立民族复兴之志、探寻民族复兴之路、掀起民族复兴思潮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视角,在幼儿园和小学两学段,即五大领域主题活动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的双向衔接过程中,试图重申儿童经验的地位,探寻儿童经验作为桥梁在幼小课程经验中进行连续性生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将作为解释和指导的课程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衔接,揭示介于既有的儿童经验和课程中更为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之间的各个步骤所达成的理论路径:从“起点”到“终点”的幼小课程经验应心理化和生活化;带着“地图”去“旅行”的向导式课程推进儿童经验的衔接转化;由“过去”向“未来”的实践取向课程促进儿童经验的主动创造。  相似文献   

20.
逻辑哲学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与逻辑学界兴起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它是20世纪现代逻辑与现代哲学相互融合,特别是“哲学的逻辑化”与“逻辑的哲学化”这一趋势的直接产物。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始,它就引起了我国的逻辑与哲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时至今日,一大批逻辑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在逻辑哲学的研究者中,北京大学的陈波教授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十六年前,陈波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冠名为“逻辑哲学”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