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延安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而且更具一种文学精神价值。延安文学精神是文学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是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是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学实践(庞大的作家队伍、众多的文学社团、纷繁的文学期刊、丰厚的文学创作实绩)是延安文学精神形成的文学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延安文学精神的理论核心。延安文学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接受美国文学影响历程的勾勒,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尊重个性、尊重成功的精神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气质的塑造,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作家在接受美国文学中不同风格的作家影响时有所选择的时代因素与个性立场。  相似文献   

5.
柳青是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业史》以其宏大的艺术视野和真实的生活描写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柳青在文学之路上凝聚了一种精神人格,体现在他本人及其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称之为"柳青文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历史意识、使命意识、献身精神、恋土情结等方面。柳青精神被新时期陕西作家传承并逐渐发扬光大,成就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辉煌成就。同时,柳青精神对当下文学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值得当代文学发扬传承。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会议围绕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祖国大陆现当代文学、汉语批评、文论研究的本土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上承元杂剧余绪,创作了一些颇为优秀的作品,这既可见出当代文学与元代文学的历史联系,又为研究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0.
打工文学以其书写的纯粹性、原创性、真实性形成了当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打工文学也有先天不足的一面。虽然打工作家们的写作态度十分真诚,但由于他们的整体文学素养不高,并且其中一部分打工作家很容易受到现代商业大潮的冲击与诱惑,从而放弃对于打工文学的精神坚守;另外,单一的写作方式,比较狭隘的写作视野等诸多问题一直制约着打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现状里,我们却为之感到担忧:史料的忽视被置于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更为严重。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谈及文学史料的发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发掘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史料的发掘是对过去文学研究错误观点的纠正;史料的发掘可以为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的乏力带来新的学术生长点;史料的发掘可以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人格。  相似文献   

12.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过去人们只注意到现代性文学普适性的一面,忽略了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区域性正是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所在。20世纪重庆文学的研究似乎可以成为理解文学现代性与区域性复杂关联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思想、文化、审美的新启蒙时代。其间文学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巨大区别的阶段:从文学连接"五四"传统、恢复现实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启蒙时期到文学回归自身,走向审美的艺术多元、创新时期,由此促成了"新启蒙时代"的审美回归,从而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受到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和国家的主流性文化的双重挤压,如何面对这种文学与文化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民族文学创作中显现和潜藏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精神归属走向的困惑,其次阐释文本对象选择的双语现象而导致接受的两难和主体视角研究的价值取向而产生理解的疑难,最后提出要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性的双重标准为指导思想,建立并形成体现民族国家现代性价值观念和文学艺术审美性评判标准的中华当代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和完整性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16.
文学历史观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内容与形式、虚构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文论的基本问题 ,但我国理论界对之的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文史关系、文学的“历史感”和文学的“历史精神”正是文学对历史的言说。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和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把文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管是新生的,还是腐朽的,都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伦理道德领域。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中,道德正是作为最恒常、最根本、最普遍、最贴近的中介而存在的。以往只专注文学的独特性而轻视其相关性的研究状况是应该检讨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汇中,文学的道德性问题是应该提出,也必须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早期的苏丹文学多以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为创作主题,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抗争精神.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丹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苏丹作家展开了对本土社会的深度求索,阿布·巴克尔·哈立德、塔伊布·萨利赫等一批杰出作家将苏丹文学带向世界舞台,创造出苏丹文学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动荡的政治环境,苏丹作家普遍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缺乏国家支持和发行量有限等的制约,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作,苏丹当代文学朝着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