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现济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军事才能但得不到施展其抱负的爱国志士。他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历经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帝王,享年67岁。辛弃疾21岁时在山东率两千余人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23岁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从此以后,他历任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地方官,其间两次被罢官,在江西上饶闲居了20多年。辛弃疾以词著称于世,对他的军事理论往往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其实,他在兵家韬略方面是造诣很深的,特别在抗金救国的战略与策略方面更是高瞻远瞩,独具见地。他在1165年给孝宗的《美芹十论》、1170年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以及其他一些奏疏,如《论阻江为守须借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论荆襄上游为东南重地疏》等等均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重要的论著。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于世,所谓“龙腾虎掷”(刘熙载《艺概》)“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人们也往往将辛弃疾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王士稹《花草蒙拾》)。这是指辛词的风格基调和总的艺术特征,无疑应予首肯。然而,作为一个大家词人,辛弃疾词又呈现着多样化的风格与特色,他还有不少写得词意柔婉、情致缠绵的作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  相似文献   

3.
在南宋词坛,“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辛弃疾《稼轩词》,以若干暗呜鸷悍、淋漓慷慨的抚时感事的力作,赢得当时和后代的高度评价。但是,《稼轩词》中还留下不少清新而质朴的农村词。如果说,辛弃疾那些作为时代号角的力作是《稼轩词》的主旋律;那么,这些农村词,节奏明快,感情含蓄,便是轻拢慢捻,别具一格的优美和声。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成于他被南宋朝廷摈斥,归于带湖、瓢泉期间。这部分作品,其特色可概以“隐秀”两字。刘勰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  相似文献   

4.
王永健同志的《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江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七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局限性》)一文对辛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许多论者被认为有“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过错。然而他本身却从作家作品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出发,对辛弃疾及其词进行了“彻底否定”、“彻底扫荡”。很清楚、《局限性》一文实际上以论“局限性”来作为对辛词“进行全面研究”,进而以“局限性”来取代辛弃疾及其词的主要倾向的。王永健同志这样的研究辛词,我认为确有“值得讨论之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有关几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辨,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用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就《世说新语》一部书来说,620多首词中有94首词含有《世说新语》典,总共用了117条,内容涉及《世说新语》许多方面,诸如任诞、简傲、言语、排调、识鉴等等。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所包含的词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对国事的不能忘怀,对友朋离别的伤感,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等等,辛弃疾大量用典,这当然反映词人知识的广博,同时也反映词人的遭遇和心理情感,以及与宋代诗坛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世说新语》典角度考察稼轩词对我们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宋朝词人苏轼与辛弃疾都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以苏轼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西江月》这两首词为例,比较两位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世传辛弃疾寿韩(?)胄的两首词《清平乐》(新来塞北)与《西江月》(堂上谋臣),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已指出非稼轩所作.因为他没有举出充分证据,所以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现在为稼轩词编集者仍都收录了这两首词.其实,细察词的内容、风格,证之以稼轩事历、史料,是完全可以肯定非稼轩所作的.  相似文献   

8.
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随之伴生的理论自成体系。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词的独立宣言;《花间集序》划清了词与宫体诗的界线;辛弃疾对词学有贡献;针对着词作堆积材料的弊病,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说和词创作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辛弃疾《摸鱼儿》、《青玉案》、《祝英台近》三首具有代表意义词作的赏析,论述了辛弃疾爱情词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比兴与寄托的特点。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在纷繁的词作中寄托了词人深沉多样的思想情怀,尤其是寄托了英雄失意的愤慨,进而表现他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对国家长期分裂的悲痛。  相似文献   

10.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家之一。在他身后,除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二十余首词外,还有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辛弃疾以他高度的文学成就,浇灌了后代无数诗人。正因为如此,自南末起,就有人开始研究辛弃疾,以后各代均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建国后,人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从事辛弃疾研究,成绩日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5年年底,国内共出版有关辛弃疾的图书,近二十种。其中以传记和校注本数量最多。属于传记方面的,有夏承焘、游止水同志的《辛弃疾》、唐圭璋同志的《辛弃疾》、邓广铭同志的《卒弃疾(稼轩)传》及新近出  相似文献   

11.
稼轩词中题目点明与叶衡者凡四阕: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洞仙歌 寿叶丞相》 检诸家对此四首词的系年多有舛误,现以叶衡与辛弃疾的有关行迹事历,略考如下。 叶衡,字梦锡,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第,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十一月,任淮南西路军马钱粮总领,治所在建康,即今南京市。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辛弃疾任建康添差通判,初识叶衡,以后二人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在被罢官闲居带湖、瓢泉期间,创作了大量描绘居住地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乡间生活的词作.词人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而亲近自然,与各种动植物为友,客观上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正相契合.辛弃疾的闲居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具有很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同时,作者所咏叹的自然物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自身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江苏师院学报》(社科版)上,很高兴地读到了王永健老师《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以下简称《试论》)一文。王老师在这篇文章中,颇多独到见解,使人深受启发。细读之余,亦感文中有可商榷之处,作为一个学生,很愿意提出来,求教于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王老师在《试论》中给辛弃疾作了“南宋爱国诗人的翘楚”等评价后,接着告诉我们,辛弃疾之所以有此评价是后人对他“片面地着眼于为数有限的爱国诗篇”而“立论”的,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深深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烙印。它非但不能和今天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相提并论,也不可同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等量齐观。”辛弃疾及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两宋词台上,辛弃疾是最杰出的词人。他的《稼轩词》现有六百多首,为两宋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在词风的革新方面,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走着张孝祥辈所走的道路,终于把豪放派推上了高峰。就思想内容而论,辛弃疾写出了一部分以抗战为主题的优秀词篇,成为南宋爱国词人的翘楚。辛词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和后世的豪放派词人(例如陈亮、刘过、刘克庄,清代的屈大均、文廷式等人),婉约派中的某些作家,因为和辛  相似文献   

16.
被尊为“一代词宗”,受到中外学者景仰的夏承焘先生,今年在北京逝世了,这是我国词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的一大损失。 夏先生与本世纪同龄(1900——1986),毕生著述宏富,主要的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唐宋词欣赏》、《唐宋词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编年笺校》、《辛弃疾》、《苏轼诗选注》、《词源注》、《读词常识》、《月轮山词论集》等;创作有《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词集》、《瞿髯论词绝句》等;而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则是他治学和创作历程的记录,反映了这位学者和词人成长的情况。其未刊著作尚多,有待整理。  相似文献   

17.
论辛弃疾的婉约词王传学提起辛弃疾词,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意境阔大、笔力雄健、风格雄浑的豪放词。王士祺在《花草蒙拾》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正代表了历来词论家的看法。但是,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稼轩词中,真正称得上“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作...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繁星满天的星空来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颗放射着熠熠异彩的巨星;如果以百花竞放的花园夹比喻词史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一株色香殊特的奇葩。辛弃疾是屹立在词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贡献只有从词的发展这个视角才能够看得清楚,作出恰当的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辛弃疾有综合的、全面的认识。这里试着从词史发展的角度,对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略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在朝臣争权夺利、结党营私的复杂形势下,辛弃疾也未能置身事外,他的仕途沉浮与上层派系斗争、权势更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使他南归后必然要受到排斥,但他以自身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受到主战派权臣的赏识,官职不断有所升迁。而其过于猛厉的行事作风与当时的士风甚不相容,随着主战派失势,他的落职罢官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出生于湖光山色环抱的济南,在他那戎马倥偬和宦海浮沉的年代里,足迹遍历大江南北,当他被罢官之后,长期定居于景色秀丽的带湖和瓢泉。他以丰富的生活经历,诗人的敏感气质,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而创作了不少山水词。这类作品,有些是托物言志的创作,有些是寄情山水的吟咏,尽管其写作背景各有不同,但都是一幅幅各尽其妙的自然风景画,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点。这些山水词是全部辛词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山水词本身的特点,这就使得他的山水词和其他词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研究这类作品,也能够使我们较全面地认识他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