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侧重把源语变成地道的目的语,异化侧重突出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它们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汉语与越南语互译中使用不同的喻体以及翻译影视作品台词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而以汉译越为例,在翻译蕴含中国文化特色、宗教文化色彩或体现中国时政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在现实的翻译中,更多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补充。因此,译员要把握好中越两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会点",才能把原文翻译得通俗易懂、贴切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常为讨论的焦点。归化和异化哪种策略更能体现"忠实"准则也一度引发争论。通过对贾平凹作品《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中运用归化与异化的实例分析,可归纳出,在运用归化时,不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到源语中也有具目的语文化特点的东西;运用异化时,更不能不顾目的语读者是否了解源语文化,只为保留原文的信息和风格而使译本背离受众。将归化与异化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辩证连续体关系,才能忠实于原著并尽可能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隐喻翻译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以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隐喻的对等性翻译策略既反映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一种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曹庸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对比归化、异化和移植三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归化策略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但不利于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异化策略可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异域色彩,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移植策略能够同时兼顾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读者阅读译文的便利.作者还对部分译例进行了重译尝试.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一直被看作两种互不相容的翻译策略。经过多年论战,人们却发现:这两种所谓的"互不相容"的翻译策略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从模因学视角看来,归化与异化的区别只是翻译过程中,原文模因成分进入译文的量的不同而已。在实践中,历史因素、翻译目的、文本体裁以及主流诗学等因素都制约着作者意图的体现,从这种意义而言,归化与异化表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准则,文化传真则是文化翻译中"忠实"准则的最好体现.受不同文化及语言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翻译时,无论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会造成语言意义的走失.基于这一观点,文章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及文化意义走失的原因,以从中寻求文化传真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往往由于诗歌语言的特点和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差异而陷入翻译的困境。异化策略保持原文特色,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归化策略以读者为中心,利于创造出贴切自然的译文。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异化与归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二者相互结合是克服译诗之难,促进文化交流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近几年在国内翻译界尤其如此。随着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已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待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在中外文化交往日益深入但西方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从中国弱势文化背景出发来处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英汉互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翻译即译意"为依据,以"剖析论"与"关联论"的互释互补为参照,对《浮躁》英译本文学文化翻译案例从语言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目的在于通过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和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译例划分与分析,廓清归化与异化策略和直译与意译方法的术语概念,揭示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和直译与意译的殊途同归。以译文语言的相似性与文化意象的相似性是否"语"与"文"并茂、"意"与"象"融合为依据,论述了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艺术与语言文化意象再现的方略抉择与文化传真的维度。总结归纳了"心理剖析"与"明示—推理"的内在规律,强调了归化与异化、直译与异译的原文取向以及中西翻译理论的互释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教学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与异化策略。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准确转换信息,又不丢失其文化内涵,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很多人不是支持异化反对归化,就是支持归化反对异化.归化与异化都只是一种翻译的策略,并没有好坏与优劣之分,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应该消除它们之间对立的观念,因为归化与异化永远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坚持异化翻译观,有的主张归化翻译,还有的认为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归化翻译是必要手段,从功能学理论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异化和归化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彼此的存在,如何灵活地妙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并在彼此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切近的关联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认为归化与异化不仅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之分,而且有整体策略和具体方法之别,并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部成功的译作,在语言层面上,应尽量做到归化,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以异化为上策。另一方面,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整体策略,是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归化可方便读者阅读,异化则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无所谓优劣;而作为具体方法,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则总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的关照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均反映了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即弱势的被殖民文化在面对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时,由于相对权力地位的落差而寻求恢复自我的话语权,并通过权力运作策略向中心趋近。因此,二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主体,在寻求话语权这一本质上存在着统一性,其间的差异只是复杂和程度的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两个极端,译者受到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某个极端。研究归化异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因素,这有利于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能给翻译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