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民工潮已经汹涌了四、五个年头了,不管是讨厌、害怕,还是赞成、喜欢,到今天,我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确确实实生活在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然是现实、是趋势.我们就不能漠视,承认现实,同时努力探求如何教育管理进城农民,使之有序、健康地发展,以早日达到城乡两地和谐、共同发展,就应是不容忽视的任务。那么,城市对进城农民是如何管理的呢?其现状如何?成效如何?在对南京市进城农民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管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管理主体不明确,即谁管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不少具体单位,… 相似文献
2.
婚后5年内婚姻和性的满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对上海市于80年代末初婚的7700对夫妇婚后的定期随访中,我们发现,到婚后5年时有5.2%(407对)的夫妇已离婚或正分居中,而在接受采访的妻子中,对婚姻及性生活表达“很满意”的比例亦分别由新婚时的42.1%及17.5%下降到12.7%及3.9%,丈夫则分别由44.0%及32.7%下降到22.6%及9.9%。这表明我国夫妇在婚后3-6年时即开始步入所谓“婚姻低谷期”。如何在我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指导夫妇能更顺利通过婚后3-6年这段过渡期,更好通过本人应对社会及家庭角色的转型阶段,是我们社会各界人士的一项重任。理性化的婚姻关系随着… 相似文献
3.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到了1990年代中期,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即: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创业。讨论的重要性在于,农民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方式。本文对回流现象在社会经济学框架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过去20年的发展趋势。文章还根据安徽和四川两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讨论了回乡农民工的特征。初步的观察表明,在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仍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从农民进城的角度讨论我国早期城市化,内容包括早期城市化出现的历史前提,农民进城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挑战,以及进城农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的竞争和压力.上述虽不是早期城市化的全部,但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6.
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反映了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客观状况的主观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指标。本文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食品安全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公众对政府和科学家的信任、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经验、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感知、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诉讼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实现法治必须关注法律意识的培育。传统理论认为“无诉”在当代农民诉讼意识中居于主流地位。然而调查表明,新时期农民的诉讼法律意识较之以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农民的诉讼意识与具体的诉讼行为之间存在诸多障碍与矛盾,导致农民实际发生各种纠纷时,仍然较多地选择诉讼以外的解决方式。农村法治化进程缓慢更多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农民法律意识落后,实现法治的重任更多地在各级政府机关身上。 相似文献
8.
9.
利益威胁、政府工作满意度与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基于CSS2011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当代中国城市本地人排斥进城农民这一问题的发生机制。通过剖析经典利益威胁假说,依托冲突理论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境,本研究考察了市民与政府关系的演化及其对排斥进城农民的影响。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以下发现:(1)本地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部分源于其当前生活境遇的恶化,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去的利益受损经历以及对未来社会地位变化的悲观预期;(2)本地市民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满,会降低其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3)在本地市民中,遭受利益损失的“失意者”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态度显著受到其对政府行政能力不满以及政府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低效的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意愿中存在“替罪羊”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4)
本文通过对浦东新区千户农民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状况、劳动与就业状况、饮食状况、子女期望、住宅及耐用消费品状况、社会组织与服务、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状况等八个方面的调查,发现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而迅速到来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农民的劳动就业状况,而且使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新变化。作者除对这些变化一一作出阐释外,还对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加以较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北京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浩繁的北京近代史料中,民国初期有关北京城、郊区社会调查的文献,尤为引人注目。本文拟对这些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作些简单说明,并通过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特别是美国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西德尼·D·甘博编撰的《北京社会调查》、《北平居民是怎样生活的》,阐... 相似文献
12.
体面工作 留住人才——对北京知识生产者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国外 (包括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 )相比 ,中国科学家 (包括从事原创性、应用性研究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的薪酬水平、综合待遇等工作环境仍然有较大差距。科学家的体面工作问题仍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这一问题将显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实际调查 ,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中国科学家对工作环境的感受 ,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社会工作已经从理论教育转向服务社会需求,并且在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解农民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现状,对于寻求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社会工作已经从理论教育转向服务社会需求,并且在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解农民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现状,对于寻求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几年以前,个人安全问题在全国性民意测验中还不是人们主要担心的问题,从那以后,由于“街头犯罪”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应,宣传工具也为此化费了大量篇幅,因而把这个问题提到美国人城市意识中最首要的地位了。事实上大多数大城市居民在这方面受害的风险是最小的,这就使当前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自杀现象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颇多 ,而社会学者的研究很少。然而 ,自杀率的高低、自杀者的群体特征以及自杀的主要方式及诱因 ,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问题。因此 ,比较不同时期的自杀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鉴于当前对自杀的研究比较少 ,现有的调查统计资料又多以户籍及医院统计数据为基础 ,因此这些数据有很大的时滞性与不完整性 ,尤其是农村地区。进行一项小样本调查虽在统计规律性方面有所缺憾 ,但它有其局部真实性、具体性、完整性的优势。为此 ,笔者于1999年7—8月间 ,在武汉市北郊的黄陂区塔耳乡抽取了22个自然村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