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曹群 《探求》2001,(3):27-27,42
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开放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同时并存的多元社会。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每一个人为了使自己能够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顺利发展,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增强道德自律的观念,探索道德自律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认识现代自我 白我认识是道德自律的基础,是个体正确把握自身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个体认识自我,同传统社会个体认识自我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内容、要求上,而且表现在方法上。传统自我认识的是过去时代的”传统人”,传统自我认识的准则、内容是由过…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及其嬗变,深刻地折射出日本国民性的局限与缺憾。日本一直缺乏有关国家理想及信念的独立主张和明晰界定,难以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已的位置。日本民族强烈认同"权力至上",在国际社会既不能以德感人,也不能以理服人,只能恃强凌弱,屡屡生战生乱并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精神文化的自主性,尊重社会制度及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坚持将"和平"与"和谐"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在未来一个不会太长的时间里,中国再度赢得日本的尊敬,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社会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宝明 《社科纵横》2010,25(3):84-87
个人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潮,这个思潮涉及到了国民性改造、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批判、人的解放和人格独立、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理想与社会革命等等许多具体问题。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具有极端和空想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义观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消退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宋建林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是在中华民族审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循此漫长历程,我们不仅可以寻觅到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审美是如何由被动、朦胧的自在状态,逐步转入主动、清醒的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轨迹,而且可以从中领略独具特色的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一文中,将"阶级"明确界定为一个"认识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的代表,遵循着统一的认识原则,形成了有效的认识方法,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认识一切问题,使自身形成为一个特殊的认识主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提升认识自觉,强化自身的认识主体功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包伟民 《浙江学刊》2003,2(3):104-114
本文对 2 0世纪中国大陆地区宋代财政史研究作了回顾 ,归纳其成就 ,反思其不足 ,并在这一个案的基础上 ,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指出摆脱自在 ,走向自觉———自觉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本土取向、全局观念、学术史关怀 ,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张光芒 《学习与探索》2001,1(3):102-108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是一个似乎永远"在场"而又被抛弃的"上帝","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立人的命题不但意味着从国民性入手进行启蒙的工作,同时又逐渐拓展到这样的深度达到能够超越一切羁绊的、真正自由的和理性的个体,即实现一种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这一过程蕴涵着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不断深入的独特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出发 ,对西方哲学“自我”探讨的两条进路 ,即作为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自明性的进路和语言分析的进路 ,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道路的分合 ,作了“对话式”的比较研究 ,勾勒了从语言主体际交流去把握自我认识与他我认识时 ,遭遇到的认识自我与认识他我的相互涉及、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论困难 ,阐明了马克思对此问题把握的现实(实践 )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邃的理论内涵.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动国民性改造,深刻分析了新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民性的现状,全面阐释新民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推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培育一代新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南.他的新民思想突破了当时国人单纯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的局限,从而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上了突出位置,这为国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11,(1):132-146
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著,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资产阶级新学家曾大声疾呼,要求中国人由奴隶变而为国民.并曾对国民应具的资格及提高的途径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场关于国民问题的宣传、讨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史上重要一页,对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人民素质的提高,对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追求.正规说来是从早期维新派开始的。但是,在那时,他们尚没有公开宣传“主权在民”,而是主张“君臣共主”。到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向前迈进了一步。依据西方资…  相似文献   

16.
民族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与“近代民族”两种类型,古代华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两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在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觉民族”。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族之所以能够在夏商时期出现,是因为夏商王朝具有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王朝国家框架内能够容纳众多部族。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则属于华夏民族的滥觞期,这一时期经过族邦联盟,众多的部族国家最后走向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7.
人的存在问题是全部人学研究由之出发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因而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存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最有影响的界定有:理性的存在、自然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实践的存在。应当说,人的存在从本质上讲是实践的存在。按照实践哲学的理解,人的存在是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存在形态主要有:自在自发的存在、异化受动的存在、自由自觉的存在。从总的演化趋势来看,人的存在是逐步由自在走向自觉,由异化受动走向自由与创造,使人的自由与主体性不断增强。但是,人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永远处于创造的旅途,永远不会以完善和完美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社会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梁启超从对政体转型的热衷到倡导人的近代化,又从对近代人的呼唤到“中西调和”、“心物调和”的新综合主义社会观的建构,从总体上说是依循其自身的认识逻辑而依次展开的,也是顺乎时代潮流、适应近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梁在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势态与未来可能性进行理论抽象过程中,不可能超越时代、阶级给予他的限制与局束。和近代中国许多知识者一样,梁并不能摆脱历史与价值的冲突。他试图以实用的态度来调节、缓解这种矛盾,因而在社会建构上缺乏一种深刻的自觉,导致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和社会价值观上的不确定性,始终在中与西、新与旧之间游移,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徘徊。社会价值观的游移与徘徊,决定了梁启超社会思想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本质特征。所以,尽管他的理论至今仍不无借鉴价值,他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并亟待解决,但从整体上说,只能是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19.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5,(4):25-31
文章以批判哲学中的自我认识问题为线索,运用历史的与系统的方法重构康德对自我的规定。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证明对自我的(单纯出自理性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揭示向另外的即实践的自我认识之可能性的过渡,这种自我认识通过能够达到自我规定的那种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