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1):1-4
对国家而言,世界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共同分有的世界。无论国家或者具身的人如何意识,世界不以文化环境、国家空间、信仰类型、主观愿意为转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不是形成这样的、就是那样的命运共同体。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共生性是主体间的客观事实。觉解何以走出当代裂解式发展的人类困境、觉知何以建构基于组织形态的主体间性、开示何以通达文明间发展对话的整体人类观,共同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黎 《社科纵横》2013,(1):203-204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付出。尤其是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滥觞,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发展过程中代价问题越加凸显。社会发展代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因素,因此要实现对社会发展代价的扬弃就需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最终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特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合规律、合目的的运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自由自觉的人的存在、自然环境基础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共同构成发展可能的一般前提。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观点是发展问题的首要观点。发展持续可能的条件在于三大社会生产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在每一个新的实践阶段都会形成新的需求模式。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消费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体的消费。人所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人的消费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逐步改变了私有制社会那种生产与需要、劳动与消费相分离…  相似文献   

5.
道德体现的是人口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文明体现的是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改造的标志性成果,科学技术是文明的核心和标志.道德维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道德与文明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道德与文明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必须深入分析道德、文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探寻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文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在实现道德与文明和谐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间信任是关乎合作与冲突的重要议题,对不确定的国际体系而言尤为重要。梳理现有的研究文献,笔者归纳出国家间信任分析的三种主路径,它们的思路存在较大差异:博弈论从理性选择角度分析信任关系对成本支出的改变,进而影响合作建立与维持;合法化机制一方面从强式制度主义出发解释制度结构对信任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从弱势规范意义上分析了信任与规范、身份的关系,它认为国家选择信任除了利益动机之外还有被社会承认的合法化需要;网络分析则关注社会关系如何孕育信任,"嵌入性"视角试图在宏观与微观分析之间建立"第三条道路"。梳理、评介不同的研究路径有助于促进国际信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天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不是如何过渡到一个"零增长"社会,而是确定哪一种类型的持续增长最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说,怎样才能把物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人们的实际需要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我们在考虑经济增长时,往往着眼于国家的状况、经济体制或生产体制的健全、企业的发展或环境保护等方面,而忽略了人的因素.然而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在为整个世界制定新的发展方向时,应当考虑到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目标: 1.开  相似文献   

8.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性即人之利己性,即自利性、自私性,这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之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普遍性的人类特征,人之利己性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在人性基础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维护正当的契约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和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性对政治的诉求表现为尽可能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公开的选举和受到约束的政治权力。超越国界,在人性基础上促进全球人类发展,建立超越国家范围的平等关系,建立国际经济社会新秩序,成立全球性的政府组织,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经济等一体化进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增进人类和全球意识。这些对于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总是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同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全球不同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又决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近10年,当全球许多地区(西欧、北美、亚太地区国家)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飞速发展新兴科学和全新工艺时,这种趋势更是得到很大发展,这样,不论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如何对待大自然方面,增强了技术统治的观点。人类文明发展观点(人的共同体观点)继续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是以实现技术进步、努力克服人类活动依赖大自然的“自发势力”、确立人对大自然的统治为基础。就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社会走向何方,取决于哪个国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与治理模式更符合人类愿望,也取决于各国在合作与对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等重大课题上作出怎样的抉择。2019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国家间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博弈加剧;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矛盾激化;国际经济秩序加速重构。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转型机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高级复杂系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但不论如何复杂,社会系统却是由若干基本要素,即社会质、社会能、社会息所组成。它们分别指进入社会,与人相关的质、能、息。什么是质、能、息呢?质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实物质料;能是事物运动的本领;息是事物之间的作用。质、能、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存于客观事物之中。社会质包括人体、人工物质产品、与人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体等。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能当然包括社会物质能量,但更主要的是指社会运动的本领,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标志。社会息,即社会事物间的作用,包括进入社会的自然信息、生物本能信息及人类特有的智能信息。在社会息中,智能信息是最高级的信息,起主导作用。这些信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伴随着交流,也就产生了相互间的作用。社会息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欧阳剑波 《社科纵横》2008,23(9):123-124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文化的发展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是文化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王国生 《探求》2009,(3):4-6
经济建设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客观自然规律。如何理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回答的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社会发展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分治的城乡社会的断裂,对基层治理与社会管理均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是基层治理与社会管理对接融合的关键,也是必然.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多元主体在基层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合作,旨在共同建设自由的微观幸福与宏观和谐,这需要市县基层行政体制的改革作为制度保障.基层治理重构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拟合,将是促使城乡统筹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前提规定为四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主体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存在.他们认为在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体现出交往实践的发展.他们还提出生产与交往具有同构性;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社会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任何实践都是社会中的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论美的规律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前提。美的规律便是造就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规律。审美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社会的驱动力。丑作为美的伴生物,不表现人的本质,“审丑”永远取代不了审美。研究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探讨了美的规律的宏观方面,并论征了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地发展,人们对国家的社会职能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对其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认识日益加深。国家对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调节,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经济发展所实施的一种领导和调控。国家调节市场,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在宏观上对市场运行机制所进行的引导、调控、监督、使市场机制接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运行。国家调节市场也属宏观控制范围。宏观控制,主要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参数的控制,即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经济关系进行的控制。而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则是宏观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调节市场对生产、消  相似文献   

19.
所谓社会协同发展应是体现广义社会发展中诸多发展进步过程由低级向高级、有意识地逐渐向成熟和科学演化的复合过程集合体。其体现整体与部分的有机协同 ,整体与其环境的有机协同 ,整体中目标、要素、结构、功能、过程、效益等方面的协同 ,最终反映社会协同发展整体及其综合效益的协同。这种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合作”的社会协同发展可谓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社会 ,也就是信息和知识将扮演主角的社会 ,社会及其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息与知识 ,市场竞争和较…  相似文献   

20.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不能回避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使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生产的社会性与私有制的统治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的演变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划分出这种演变的几种主要因素,它们形成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新的经济发展性质和新的竞争环境引起的经济上的必要性;2、企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劳动与资本的合作;3、国家范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势力间的调和;4、世界市场和国际舞台的竞争与合作。可见,一方面,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不是直接的:它是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发生的;另一方面,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又是直接的:它是由于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