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人的"边界写作",不确定的种族/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这种视角跨越了族群、文化和语际的界限,呈现给读者的是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图景,同时也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1世纪开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渐多元化和跨文化的趋向,体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针对米勒在中国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国内学界以往对米勒解构批评的研究,指出:具体问题上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整体研究则尚多泛泛之论;重解构理论轻批评实践;重探讨米勒的解构批评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忽视其和新批评的渊源。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6.
米勒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为了赚钱吃饭,他只能画最畅销的裸体画。 一次,不经意问,他听到两位青年在议论着陈列在橱窗里的一幅少女裸体画: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有着百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世界文学的实验田,比较文学的多棱镜,民族文学的展示台。对于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中具有一条着眼于“世界-作家-作品”过程的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路向。古希腊最初的摹仿说从“世界-作品”环节出发讨论文学的动态存在。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西方文论在突现“作家”主体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世界”要素在文学活动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表现主义和精神分析流派对作家主体性深层内涵的揭示,也是在“世界-作家-作品”的文学动态存在框架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终结论"源自希利斯·米勒.学术界以该命题为研究对象形成对立的两派.因此,能否正确理解米勒的观点成为探讨问题的关键.米勒的《文学死了吗》从世界、作品、读者三个角度捍卫文学性,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提出应对文学地位被大众传播动摇的对策.无论是从理论意义,文学自身拥有的超越其他大众文化的特质,还是从指导读者阅读的方法上,他均表达了支持文学的信念.这一文学观与中国1980年代后的文学实践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10.
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与她的创伤记忆密不可分。从集权统治下的乡村记忆、流亡异乡中的创伤心灵两个方面,阐释米勒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尊严的探索。她的作品根植于集权统治下的社会经历,展示出一幅在独裁政治笼罩下从乡村到城市的贫瘠又恐怖的画卷。在离开创伤之地后,昔日的记忆与受创的心灵并未远离作家,并在新的环境中被触发和延伸开来。双重身份使米勒在德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体验到异化社会中人与人的陌生感,也促使她审视着德国的历史与现实,继续着对权力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艾农 《中华魂》2014,(17):40-40
据有关报纸2014年5月28日报道:中国作家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于是,赞誉之声鹊起。诸如“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呀,“反映了中国作家在世界的崛起”呀,“分明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呀,不一而足。那么,此人及其作品果真是香飘万里的鲜花吗?否。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最高文学奖。百年来 ,中国籍本土作家一直未获此殊荣 ,原因是复杂的。就目前情况而言 ,中国人要荣获该奖并非遥远 ,更非无可能。因为 ,外部环境已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内部环境也比较好。当下 ,语言屏障是横亘在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之间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小贝 《新天地》2012,(11):30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称赞道:"即使把莫言摆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群体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肯定杰出成果、引导世界文学发展方向上功不可没,它无形中已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参照系,但其中也颇有争议之处,每个时期的评奖标准有很大差异。回顾评奖的历史,追寻其原因,对文学创作和美学标准的探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中外文学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与《文艺报》于2004年11月26日-28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多位当代著名作家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大师丹·凯利及其米勒花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美国现代结构主义景观设计大师丹·凯利及其早期作品米勒花园的介绍 ,阐明米勒花园在其作品中的地位 ,以及凯利在整个现代花园景观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诺贝尔文学奖是本世纪世界文学的最高荣誉这个命题,并谨此作为对伟大的科学发明家、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一百周年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成为文学界的最热话题,对于莫言的获奖各方评价分析不一。但莫言的获奖就真的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试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浅谈中国文学及背后的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19.
米勒是西方绘画史上第一位取得伟大成就的农民画家,刘文西是当代中国以表现陕北农民和农村生活而著称的杰出画家,他们虽然相隔数万里,相距上百年,但都有很深的农民情结,都以农民、农村为自己绘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都把讴歌农民、礼赞劳动、发掘并表现劳动者的真善美作为自己绘画艺术的终生追求,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两人的绘画理念、表现手法、艺术成就及其蕴含的非常深厚的社会学意蕴的比较分析,以期给当代绘画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关注的焦点。在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描写和关注已然成为澳洲作家和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澳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对海洋的关注,并罗列了当今西澳文学界的主要作家及其关注海洋的主要作品,阐述了海洋话题在澳洲文学作品发展史上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