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鹏 《社会》2017,37(5):217-24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结果显示,"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且歧视程度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2.
周娟  张广胜 《创新》2011,5(4):59-63,135
通过对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分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1989~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建立联立方程组,运用似不相关方法实证研究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省际间城乡收入不均等;从中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实证结果看,农村非农就业有利于缩小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均等,但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且农村非农就业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精明 《浙江学刊》2000,24(4):66-71
本文利用笔者所参与的一次全国性大型社会调查数据来探讨各学龄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平等问题,并从微观、宏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了影响学龄群体教育获得的因素。微观层次划分了五类教育不平等教育获得结果的不平等、父亲教育、职业的影响、个人的身份、性别差异。宏观层次分析了教育扩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五类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文章结尾尝试提出了分析人们教育获得过程的一个因果模型。  相似文献   

4.
许庆豫 《阅江学刊》2011,3(4):61-68
制度性教育诞生伊始,教育不平等现象便开始产生。这一现象成为西方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关注的对象。人们试图消解教育不平等。而事实上,教育不平等现象始终无法消亡,甚至很难淡化。主要原因是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技术基础、社会制度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有着复杂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平等现象深刻而多样化的原因与效应,寻求从不同视角解释或批判教育不平等,致力于合法化或者消灭教育不平等。纷繁丰富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启发着人们更为全面和客观地理解教育不平等现象,并为人们努力淡化教育不平等提供了思想启发,奉献了更为现实和可行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娜 《社会工作》2008,(14):47-4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教育满意度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教育不公平感却增强了,这源于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综述的主要关注点有五个:(1)区域间收入不平等;(2)城乡间收入不平等;(3)城镇收入不平等的工资差异;(4)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6-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关于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发现这20年居民休闲时间不平等现象与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休闲时间差异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休闲时间越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休闲时间越长.群体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带来时间经济价值的不同,从而导致休闲时间的不平等以及收入的不平等,而收入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休闲时间的不平等.另外,受教育程度低群体的休闲时间主要来自于无业群体的非自愿休闲,从而拉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休闲时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郑丹丹 《浙江学刊》2006,(5):196-201
本文通过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所展示的家务劳动分工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导入对一个问题的关注:为什么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早已改变,但这种不平等的意识形态却能够长期存在?尝试用现象学社会学关于个体行动逻辑的阐述来剖析社会意识与其存在基础(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结构的存在方式与行动逻辑,以及对社会意识进行解构的机理与具体策略。最后,从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分析透视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质与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基于收入来源视角和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我国老年人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8年期间,老年收入结构显著变化,收入不平等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养老金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显著增加.在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过程中,养老金收入的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起到强化作用,工资性收入结构效应起到阻碍作用,其他分项收入作用较弱;城乡老年人收入结构及其分布特征呈现显著差异性.据此,老年收入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是,稳定并逐步提高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水平和比重,适度调整和控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在城乡间的均衡性,以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张林虓  蒙克 《学术交流》2023,(10):150-169
性别化的育儿分担是当代家庭儿童照料中的突出现象。为了理解父母育儿中性别隔离的成因以及家庭间不平等的异质性,逐渐形成了四个维度的解释路径,即以工作结构为核心的时间论、以收入和教育为核心的资源论、以育儿观和性别观为代表的观念论,以及新兴的以工作-家庭冲突为代表的情感论,还嵌入了福利政策等宏观背景。这些不断丰富、互为补充的路径之间富有张力,可归结为结构和能动两大取向;但它们也存在共同关切,性别化的照料分担是结果、过程和意义的集合。中国研究需将解释路径置于本土制度框架、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下考察比较,未来研究的突破口是不平等的测量、照料类型和质量以及照料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verall trend of inequality among the elderly in Korea and to examine what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s for these changes. Although inequality among the elderly is far greater than it is for any other group,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how inequality changes over time. Used are data from the Urban Household Survey with five‐year intervals from 1986 to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equality within a cohort increases over time and that earnings and benefits from occupational retirement plans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on overall inequality changes.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public transf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our society needs to enact a social policy for lessening earnings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to increase public transfers for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12.
This note presents a very simple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equality, in `equivalent' welfare terms, as the proportion of a cake of given size going to the poorer of two individuals in a two-person cake-sharing problem.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 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 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 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 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 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关键词: 功能性收入?二元经济?劳动力供给

China's un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o a large extent expressed in unequal func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at is, as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the share of wage income in national income falls. The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under China's current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is. In a disequilibrium dynamic model framework with Keynesian feature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not only prevents wages from responding to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but also makes them insensitive to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ice changes. This suggests that when there is a rise in labor productivity or prices following economic growth, the rise in wages may not be sufficiently marked. The benefits derived from economic growth or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s have been, to a very large extent, converted into profits and not wages. Therefore, if we are to reverse China's worsening income distribution, our fundamental path should remain the maintenance of high‐speed growth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so that surplus rural labor can be absorbed as soon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4.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 (CSS) 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 (CGSS) from 2003 to 2013, 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 China.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 these years, such identification has consistently assumed the shape of a bowling pin: those who “identify with a low social status”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respondents, 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than in most countrie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net effect 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f such objective indicators as education, income and occup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small, and lessened over the ten yea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s quite strong, but the upward impetus provided by perceptions of upward mobility weakened over the period. At the macro-level, the tempo of economic growth fail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had a markedly negative effect. Our research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curbing the income gap and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mobility are important for raising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15.
陈颂东 《创新》2012,6(6):41-45,126,127
2001年以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有所增加,城乡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和现行财税制度仍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因而,为增强财税制度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应构建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模式,完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健全房产出租的税制体系,开征资本利得税并增加财政三农支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精明 《社会》2006,26(3):158-179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向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则出现成倍扩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力劳动者的子代在获得各类高等教育机会时均保持并继续扩大着较高的机会优势。本研究采用GSS2003 数据,分析技术为事件史的Cox 比例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18.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云 《唐都学刊》2004,20(5):96-99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依据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嘉文 《社会》2013,33(5):181-203
本文基于幸福研究的社会经济视角,通过引入收入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将教育程度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也称教育回报效应),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拥有中专、高中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个体是最幸福的。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无论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还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教育回报对城市居民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教育回报在高等教育扩招前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高等教育扩招后,这种影响效应则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