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2.
胡莹 《学术交流》2012,(9):25-28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动当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维度上重新梳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而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就是福斯特重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福斯特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学向度上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将哲学视角扩展到马克思理论当中被人忽视的思想,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的完整性和深邃性,帮助世人向马克思本人的本真思想迈进了一步,使世人在生态学领域"靠近马克思",同时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困境提供了哲学范式上的致思。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2):91-96
生态公共产品思想作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生态公共产品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其理论建构沿着实践与认知、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而展开。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生态公共产品思想,有助于突破当前实际存在的生态困境,开创出一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对立冲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的许多内涵及其思想原则.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过论述.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这些论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了解自然的价值,而生态文明观念恰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6.
牟焕森 《探求》2002,9(4):15-20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对国际上生态视角的技术批判思潮有重要影响,关于马克思有没有生态学思想的讨论、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研究、尤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阐述,构成技术生态批判的重要方向。重视技术生态批判思潮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这些理论反应,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求和实践探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推演,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重要生态思想。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建设生态政治、努力提升生态文化以及积极构建生态社会四位一体的视角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赵丽涛 《创新》2014,(1):46-49
面对当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生产力观存在误读,站在"主体中心"立场审视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实质上,马克思生产力观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应该科学解读和阐释马克思生产力观,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聚焦点,但其来源却备受争论。施密特在哲学界域中提出摩莱肖特说,认为马克思吸收摩莱肖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物质变换概念,批判了只谈人对自然单向作用的谢林自然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共生互动的生态哲学思想。福斯特在自然科学界域中提出李比希说,认为马克思吸纳李比希以土壤肥力补偿定律为内容的物质变换概念,促成马克思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斋藤幸平在经济学界域中提出丹尼尔斯说,认为马克思扬弃了丹尼尔斯用物质变换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推动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和形式变换这对概念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形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批判思想。审慎辨析以上三种观点及其争论,有助于澄清马克思是在经济学界域中使用物质变换概念的,有益于廓清马克思生态思想依赖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剖析,有利于理清马克思追踪自然科学前沿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对自然物质变换的反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康渝生  赵金凤 《学术交流》2020,(9):5-12+191
无论是完善理论之必需,还是应对实践之必然,我们都有必要求教于马克思,重新梳理内蕴于唯物史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马克思并没有构建一个生态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透视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理论旨趣的唯物史观,生态问题却始终是隐含于人与环境关系视野中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并没有提供解决生态危机的妙计良策,而是更多地阐释了解决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致思逻辑。当前,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还在继续。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积极倡议,将解决生态危机的"中国智慧"奉献给全人类,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而且为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底蕴,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1.
"思想先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实践的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形成"思想先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直接提出"思想先行"这样一个理念和话语,"思想先行"的理念和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指导中国实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和话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人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其他形形色色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来建构的。人的确立、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解放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基石的。  相似文献   

14.
张新平 《创新》2019,13(3):74-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基本内容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架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思想进行理论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合理性及时代性进行了探究,这对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生态经济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业的破坏,分析了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耕作对土壤肥力的损耗,揭示了城乡对立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事实,辨析了资本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矛盾,昭示了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5):6-10
习近平的政治生态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思想一脉相承。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相关思想,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道主义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历史不同阶段反复出现并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误解以及其根本性质没有得以澄清;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本身逻辑进行研究,探索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理论内涵以及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试图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特殊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李楠明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也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德法年鉴>时期的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再到<手稿>和<形态>时期的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才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才由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20.
孙全胜 《创新》2011,5(2):26-28,126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而提出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是针对近代理性行而上学而提出的,它认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包含着"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两层含义。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与马克思早期实践观存在诸多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