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本体论而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实际上,“生存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而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从整个现代性的世界观特征上看,马克思哲学都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生存论,即“原始”的生存论。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生存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把教育问题与哲学生存论关联起来,具体从生存构境、意义创序、乐观主义的未来导向等方面展开来说明教育的生存论维度或本质,并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张力和困境作出粗略的厘定,谋求教育问题解决的启示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以突出对教育作生存论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7.
布尔特曼与海德格尔的错综关系使人们认为生存神学是生存哲学的附庸。生存论解经以生存哲学为前理解,但不是把某门哲学理论搬用到神学领域。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没有看到生存哲学与生存神学的关系是存在论—生存论对存在—生存状态的奠基关系。然而,隐藏在这种关系背后的是为生存哲学和生存神学共同认可的人观。生存论解经以生存哲学为前理解,因为后者在形式指引的意义上清理出对神学所要探查的信仰经验同样有效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8.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是生存哲学。老子苦苦追求人类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途径,并力图以“自然无为”论予以解决,足以表明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但是老子以否定人的主体性迎合所谓客观“自然”的生存规律,本质上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一种非人化的主张。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悲剧所在。产生老子哲学目的与手段的背离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他对产生人性的社会原因不甚理解,但是老子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目的性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直至今日,仍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存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生存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存哲学的关照下,庄子特有的科技观反而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现象。一面高度赞扬技术的精湛,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忧虑。在当今科学大爆炸时代下,这种独特的生存技术观,对研究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文化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当今中国对大学文化的研究中,却缺少对大学文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甚至教育实践出发,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这虽然简单但容易偏离方向。实际上,对大学文化可以有文化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学和教育实践等四种基本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也各自具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的理念就是高等教育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或者是最高领导原则。它是对高等教育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发展的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高等教育的功能则是办学理念的延伸或受理念的无形制约。高等教育理念不会恒常不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念,即使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派别的理念也会大异其趣。随著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不断演进。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资讯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类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发展态势促使高等教育赋予各种功能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哲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哲学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哲学变革成为了哲学教育不可扭转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哲学教育更加实用化,哲学的实践功能也日益凸显,这对目前大学生哲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实现哲学教学的调整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哲学变革对于大学生哲学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指出目前哲学教育存在的意义,并对哲学变革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哲学教育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是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文化观念。社会主义的大学教育观主要包括和谐教育观、科学发展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和谐教育观、科学发展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创新举措: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毕达哥拉斯盟会是一个兼有政治性、宗教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组织。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建立和指导完美社会秩序的人,以及遵循良好秩序的社会公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内容是把数学放在最高的地位,同时注重音乐、天文、体育等和谐教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后世人们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哲学、科学和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但它关于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对后世哲学、教育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哲学教育是建立在人性化教育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人性化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只有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化教育,哲学教育才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主要是政治论的。高深学问为国家而做、高等教育为政治与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盛行,而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探索高深学问的认识论哲学几乎没有生存的土壤。这种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布鲁贝克的观点,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既有认识论的也有政治论的,并且二者也不是天然矛盾的。因此,寻求认识论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平衡,在我国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发展经历了由物我不分到主体性凸显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主体性哲学思维模式下的道德人格教育内蕴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共识性、崇高性、和谐性等特质,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必然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的理念认知尚不明晰、学科与专业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和内容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等。文章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内容体系的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阐释了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应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并列数了构建高师音乐教育内容体系的几个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