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楠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136-138
张岱年先生以国学大师、卓越的中国哲学史家著称于世,但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他是哪一门派的哲学家,则鲜为人知,谈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较少。我历来非常尊重张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特别是对于他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信 相似文献
2.
周桂钿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文章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认为《中国哲学大纲》是张岱年先生心目中的中国哲学体系,是他研究综合出来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二是根据此书,可以知道张先生心目中的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并有一些不足之处;最后肯定张先生是哲学家,才可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成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2-25
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要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厚德载物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关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及治国之道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铸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推动中国社会的绵延不断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吴中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65-68
《庄子·天下篇》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我认为,用这句话来概括中国文论的精神再好不过了。中国文论与天地万物甚至庸常生活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从万物之理可以感悟文学之道,相对“抽象”的文学之理也可用花鸟草木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比。 相似文献
5.
丁利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69-78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中,植物审美一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宋代,受理学思想影响,植物审美成为连接与体悟天人关系的重要通道,物性、我性与道性的相互开显与生成构成宋代植物审美的主要特色。正是在这一理论维度之下,观物与返性成为宋代植物审美的两端,岁寒之美成为最具宋代植物审美特色的流行风尚,澄治之功强调对植物的审美观照具有移情养性的功能,性理之趣重在探究植物审美中的理学意趣,天地气象则呈现出植物审美中物性、我性与道性三者相互彰显和共同生成的理想境界,由此体现出宋代植物审美的独特面貌和理学精神。可以说,宋代植物审美从根本上阐明了广大精微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对当前重建人与自然本性、人与精神本性的内在连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必须对其精神内核即资本与精神的关系进行哲学追问。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向度:一是《法哲学原理》赋予资本的"自由"范畴。黑格尔通过对自由层层剥茧,揭开了资本与自由关联的属性。二是对资本范畴的反思。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生产要素、预付金,而马克思认为把预付金抽象为资本无非是占有剩余。马克思资本范畴具有"二重性",它是生产要素资本与社会关系资本的统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与幻化的批判,更加凸显了资本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三是历史哲学的向度——历史的普遍性与历史的特殊性的追问,历史不是简单地面向过去,不是终极审判台,而是由过去-当下-未来所组成的辩证的时间链条。这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忠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每一个民族的法治文明,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性,都孕育着符合自己民族性格的法治精神,而且这种民族法治精神构成了该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核.因此,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审视社会法治实践与民族法治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建设性地阐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来试图寻找这一生动的社会法治实践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资源,切实培育起符合中国特色现代法治需求的民族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