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虽然承诺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但始终都没有从中摆脱出来。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德里达从个人经验出发证明了动物同样具有伦理性的中断力量,同样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在这原初-伦理的时刻,动物不再是人类认知的客体,而是一个无法被概念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解构对德里达来说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主义,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策略。它指向的是对既有文本的创新式解读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4.
朱耀平 《求是学刊》2004,31(4):37-43
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学说 ,海德格尔既有肯定 ,也有批评。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在海德格尔看来 ,不能像胡塞尔那样从意识现象中寻找时间的起源 ,因为时间是知觉、记忆、期望等意识行为的基础 ,而不是相反 ;其次 ,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虽然看到了时间的绽出性 ,但从总体上而言 ,他的时间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间观的视野之内 ;最后 ,海德格尔认为 ,在时间的本性的问题上 ,无论是牛顿式的客观主义立场还是胡塞尔等人的主观主义立场都是片面的、肤浅的。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6.
在1923年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的讲座中,海德格尔提出,解释学讨论的主题不是已经死去的学术文本,而是文本背后每一个当下的此在生存。由此他认定,解释学的真正学术任务是将此在在其自身中的存在基本特性中显现出来。此在不是实体性的人,任何此在生存都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现实条件下的在此生存。此在之此是被证伪的在场性。所以,不要简单地说无此的一般人的人和个人,个人生存总是已经处于一种今日的公众被解释状态之中的。此在在公众闲言中表达方式就是今日作为教化出现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就是要揭示在这种具体的对所形成的真实现象正确的看,即看到此在在其存在特征中的此。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与海德格尔的“操心”这两个重要概念及其所依附的“存在与时间”观进行的比较性研究 ,可以得出结论 :“实践”的时间性阐释是对“操心”的时间性阐释的原则包含与超越。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倚重“将来” ,并不是《圣经》的翻版。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的开启 ,是一个实际的生存问题 ,不是可以当做逻辑的可能或目的论意义上的可能予以“证明”和“证伪”的。“过去”的意义在海德格尔那里 ,在于说明“天命” ,对于马克思则在于说明人是在“活的传统”中创造历史的。这一切总起来说明 ,从传统的时间、空间观中解脱出来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时间观念的嬗变已经成为儿童魔幻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段。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主要指传统时间观念的嬗变,即时间不再呈现出线性的变化,时间可以延长、停止或倒流。另外,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不同,时间体系也可以共存和转化。在主题表达上,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的史诗性效果,表达了成长的变化,体现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人生意义。20世纪以来的文论在探讨时间嬗变的概念时,多指心理时间的变化和文本时间的跨越性,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的嬗变很少被谈及,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从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围绕着时间观念的嬗变能够创造出各种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故事,并发掘儿童魔幻作品时间观念嬗变的新思想和新内涵,增加儿童魔幻作品对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12.
周觉 《探求》2004,47(4):21-25
相对于人无限多样的需求与欲望而言,个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为实现经济不断增长的"欲望制造",导致对时间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使得时间发生一种普遍性的稀缺.而导致时间稀缺性变化的环境导致了休闲的异化,其突出表现为个人自由时间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运思"作为德国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哲性思维,经过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转化为一种诗性思维."运思"就成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一种"阐释"策略.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之诗的"运思",是经历选择-接受-疏离的发展过程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14.
张亮 《浙江学刊》2002,(2):118-124
本文是对阿多诺《克尔凯郭尔 :审美对象的建构》一书的文本学解读。在阿多诺看来 ,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源头的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 ,并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解毒剂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综合产物 ,它本质上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内在化。阿多诺对克尔凯郭尔的这种独特解读是建立在他对辩证法的独特理解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刘志军  杨帅  王岩 《社会》2022,42(6):188-213
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基于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累积留守时长、结束留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等维度分析了童年期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长期负面影响,并具有“双重时间效应”:累积留守时间越长,对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冲击越大, 且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并不会因结束留守时长的增加而回升; 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呈现“初中留守<小学留守<学前留守”的逆向递增特点,即学前阶段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窗口”;无论是哪个阶段,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都会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呈现“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双亲监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钟丽茜 《浙江学刊》2007,(4):108-112
自从柏格森等人从哲学上将传统“物理时间”与人的“心理时间”区分开、强调心理时间的“绵延”性和自由性后,现代艺术家以文艺作品对“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多种探索。普鲁斯特秉承并发展了柏格森学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审美时间观:在心理世界中,现代艺术家可凭借诗性回忆摆脱单向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使现代性的个人存在克服瞬间性和碎片感,获得本质性和永恒感。  相似文献   

17.
黄凯旋 《探求》2008,(1):69-74
在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论题。虽然海德格尔对时间及其在生存论建构中的境域作用确有诸多深刻洞见,但其时间问题在生存论建构和表达上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顺利完成用时间来阐释存在的任务,其时间绽出样式和有终性的时间生存论建构面对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表达困境。  相似文献   

18.
谢爱华 《社科纵横》2009,(7):100-102
本文从时间观念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分歧。科学主义的时间观是还原主义的,最终用分析的手段消解掉时间。而人文主义则坚持时间与人的内在生命休戚相关,不可用分析的手段将其消解。本文还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沟通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话与和解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红 《社科纵横》2005,20(4):70-71
我国用人观念深受传统陋习的消极影响,使得我国在人才开发中存在八种观念障碍;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论资排辈、重男轻女、福利意识、官本位思想、愚忠观念、奴化思想等。这些封建、陈腐的陋习严重地抑制人才的积极性,从而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更新用人观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调查广州番禺大岭村的文化景观资源、分布特色、空间构成、民居艺术,令人信服地发现,古村落乃中国古典园林的母体、原形及其基因所在。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识读认知就是对古典园林的寻根探源。有了古村落景观文化关的体验觉悟,才能创造出荟萃文学、哲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关学的中国园林——这是具有生境、画境、意境的“第二自然”,也是今人身心情理追求的归宿。只有城乡建设吻合风景园林的视野,人类才会实现诗性的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