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翻译涉及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源语言与目的语、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间性活动。因此将间性理论引入跨文化翻译,有助于化解翻译中的跨文化冲突。林语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他有着致力于两种文化平等对话的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立足于归化与异化之间,使其各自发挥效用,既保持源语文化的韵味,又充分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需要,以"间"的态度对待其翻译的作品,为中西方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复杂过程。翻译的目的是以另一种语言(即目标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信息等值是翻译的最高目标。信息等值包括形式对等、语义等值、语用等值和风格等值等。笔者认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实现等值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下,翻译界对这两种翻译方法非常关注。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基于源语文化或译入语文化倚重选取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方向性的影响。文章通过例证阐述异化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贴近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传播,在保护边缘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形式,从一开始便嵌入了政治的符号,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当前,翻译界已经逐渐意识到翻译活动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涉及源语及目的语两种文化,有着复杂交往行为的过程。翻译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行为,渗透着社会文化的政治特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中。翻译的重要目标在于在不影响源语信息表达的基础上,把源语文化介绍到目标语文化中去。现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内含的文化因素,并对语篇翻译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以译语为媒介的异质文化沟通活动。优秀译本应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源语读者对等的交际效果。文化的民族独有性导致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语境因素出现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通过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探寻译者文化语境重构策略,指出翻译时可通过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方法,在译语文化接纳范围内重构文化语境,进而实现译本的读者认同与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文化相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过程不仅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化过程,还是一个文化相融的过程。翻译要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化图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有效的文化图式翻译既需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让目标语读者顺利地摄取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涵,又需要遵循文化传播原则向目标语读者展示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魅力。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需要对应地采取归化翻译以利于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图式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异化翻译策略以利于源语文化图式的文化内容在目标语中的传播并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建立新的相关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10.
电影片名不同译名的选择最终则取决于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者的文化感知力,即一种跨文化的感知能力。译者只有在具备了跨越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的感知能力,深入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深层涵义,才能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结合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翻译出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一方面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随着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从根本上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必须在生态文化观下使科学回归于生活世界,建立起“两种文化”的整体性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为和谐文化内在地包含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实现上述两种文化的融合。提出了几条促进两种文化融合,建设和谐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斯诺"两种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诺的"两种文化"的理论一直被视为"斯诺命题"在学术界所讨论,从这一点来看斯诺的两种文化理论确实值得研究与探讨。尤其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斯诺在分析产生两种文化的原因的问题上十分具有洞察力,但是存在问题的地方并不是现象本身,而是问题的前提,即"两种文化"作为命题的前提预设的模糊性。病因的根结就在于斯诺恪守了传统认识论二分法的立场,把人类的文化归结为"二"。要认识和掌握全面的科学文化,就必须跳出狭隘的科学观、文化观。应该从科学文化的总体性出发来审视科学与人文,这样就不难发现在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下,两者是不能分而治之的。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 ,二者各具特点 ,相对独立 ,但又在根本上相融通 ,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 ,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人的“消极面子”看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以自由为核心的“消极面子”概念,对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现象作对比分析后可见,就Brown和Levinson的“消极面子”概念而言,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存在着较大差异,无法用某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两种文化的人生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拟就从二者不同宇宙观、殊途同归的人生道德、不谋而合的人生态度、各有千秋的人生价值四个方面出发,探究二者人生观的同与异,以寻求两种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类创造了文化,人和文化同时出现,从一开始文化就打上了人的意志的印记,因此对文化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在文化全球化日益加剧、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这两大主流文化的比较研究亦愈来愈重要和实用。由于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制约,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文化具有开放性,对中西文化的根本特质及主要差异进行梳理比较有助于各自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的变革和发展是和异质文化的传播分不开的 ,2 0世纪西方两次传播热潮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由于异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很大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异质文化和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以期增进大家对异质文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互相吸收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