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湘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知行观方面.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有返本开新的意义.他在批判理学、心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知行相资"的新知行观.船山的知行观,强调实践,主张力行,呼吁变革.船山的知行观影响了近代湘学.近代湘学中有一条注重实践、强调"应变"的认识论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从船山的知行观衍生出来的.湖湘文化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认识,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皮锡瑞全集》的出版,对皮锡瑞思想的研究可望进一步深入和全面。皮锡瑞思想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李肖聃的《湘学略》中就有提及,但是究竟实际情况如何,一直未见详细的论述。狩野直喜既是京都中国学的奠基者,也是日本汉学界继承清朝考据学学统的传人,致力于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复兴。狩野直喜的经学研究,特别是终其一生都非常关心的《春秋研究》深受皮锡瑞经学思想的影响。其弟子小岛祐马作为京都大学中国哲学学科中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和学风的开创者,不仅标点了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在日本出版,而且将其公羊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并在晚年提出只有中国文化才是通向世界和平的唯一之道。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是一位深受湘学传统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学”、“政”、“教”结合的学术旨趣,正源于湘学学统.从区域学术史的角度看,谭嗣同个人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湘学史的演进历程,其新学学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了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4.
古代与的代的人生哲学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关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古代炫耀人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的同时,让天为人立法;近代依据进化论视人为一种高级动物。在生死观上,古代限于个人生死,近代通过精神遗传追求以国家、群体为寄托的精神不死。对于人的本性,古代与近代哲学都承认人有自然本性,但态度截然不同:一为蔑视,一为提倡。对于人的本质,古代归于道德性和知识性,近代承认知识智能、并弘扬社会群体。关于理想人格,古代具有圣贤情结,近代向往“新民“和英雄。  相似文献   

5.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 (本名夫之 ,湖南省衡阳人 ,1 61 9———1 692 )逝世 31 0周年 ,由国际中国哲学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科联、船山学社、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 ,由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中共衡阳县委、衡阳县人民政府主办 ,衡阳市社科联等单位承办的’2 0 0 2中国 (衡阳 )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1月 8日至 1 1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船山…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黄书》既歌颂了黄帝的事功,又称颂了黄帝的美德,其中所包含之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前出现的尊黄思潮,起了酵母作用。近代尊黄思潮的兴起,又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近代的尊黄与西汉时期的尊黄,为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尊黄思潮,它们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在“炎黄子孙”的伟大旗帜下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古代哲学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是淡漠甚至蔑视的,而近代哲学则热衷于自然科学;古代哲学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如冰炭不可同器,近代哲学则把自然科学视为哲学的基础;由于远离自然科学、古代哲学带有明显的玄想性和直观性,由于亲近自然科学,近代哲学带有实证性和经验性。总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科学改变了中国哲学的走向,使近代哲学具有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征和风格。然而,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方克立 《文史哲》2005,(1):17-19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颇具启蒙色彩的哲学思想家,对中华传统伦理作出了全面的检视与反思,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文明发展的趋势建构了一个"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对传统纲常论的抨击、对道学理欲论的批判、对公义民本论的推崇、对尊生主动论的诠释,富含革故鼎新的意义。当中华文明步入近代遭遇特有的坎陷并呼唤救亡图存和启蒙趋时之主题时,船山伦理思想成为本土文化重要的理论资源。近代湖南学人通过对船山伦理思想的阐扬,不特砥砺自性,铸就刚健自强的主体伦理精神,更凝聚共识,形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价值理性,由是使船山伦理思想成为引领民族仁人志士救心救世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0.
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目前湘学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梳理与述评。着重对湘学的概念、源流、特征研究、古近代有关人物与湘学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12.
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中一个古老的伟大传统。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纲领的历史梳理与逻辑归纳可知,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其“混合均衡政体”思想。与从古典共和主义到现代共和主义嬗变的紧密联系的四大价值取向是从贵族共和到民主共和;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从美德共和到制度共和;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这种转变是和基于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古今声调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探索并归纳了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曾有向北方的回纥政权纳上"金钥匙"而称臣的举动。"金钥匙"是一种权力的表征,但是追寻其本源,却发现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环境中,"金钥匙"的象征意义与此相异。"金钥匙"这种象征权力的形而上的意义,与西方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基督教文明及伊斯兰文明有关。这样的传统随着渊源于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火祆教、景教以及伊斯兰教特别是摩尼教的向东流传而流传。而大量的昭武九姓胡人或到达新疆,或向着东北及河朔之地迁徙,这种象征权力的金钥匙制度从西方经中亚传向中原也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一书为了解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中国古代礼俗》虽然着眼于普及,但也有较高的学术品位。这首先表现在剪裁适中,取舍得当;其次表现在语言的深入浅出,知识的厚积薄发;书中所附的插图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鲁迅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近代文化和思想背景,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它放在近代文化背景中考察,而往往是置于"五四"新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明显形成了理解鲁迅的文化误区,这是造成误读鲁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今天的读者难以读懂他的作品的主要因素,即使鲁迅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也经常因为对鲁迅的误读而产生了对其思想的不理解.所有这些因素,增加了鲁迅本人的"孤独感"和"寂寞心态".我们要想真正解读鲁迅,就须把他的思想置于近代文化视野中去透视.而其在新文化启蒙背景中的文学作品又恰恰是对他早年留日时期形成的近代"忧患"理念的形象诠释.  相似文献   

17.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疾病中心理学问题及其对疾病病理过程的影响。我国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虽然较晚,但许多医家在实践和理论上早已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包含了许多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晋商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曾雄居中国商界500多年。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晋商文化,挖掘其内涵,坚持古为今用,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船山学刊》2002,(3):10-16,60
在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全面揭露和批判三千年专制政治体制之弊病的基础上,王夫之突破正统儒家纲常名教至上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改革思想。其中,“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实行分权制衡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保其族,卫其类”,实现民族之振兴是其立论之归宿。一、君权“可继、可禅、可革”———论“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依人建极”。所谓“依人建极”,包括多重含义。但从社会政治思想的视角看,“依人建极”…  相似文献   

20.
论儒学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建构与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经历代学者加工改造 ,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以及交往原则。儒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的建构有着重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诸如仁与公共关系的本质要求、起点 ;中庸与公共关系的方法 ;诚信与公共关系的态度 ;义利与公共关系的动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