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用含糊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它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不会影响语言的理解,而且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三个角度论述了语用含糊。首先,讨论了语用含糊的概念;其次,试就汉语文化下语用含糊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认为汉语交际中使用语用含糊的主要原因是面子问题、职业需要和禁忌;再次,从语言交际中的随意言谈和元语用的角度,分析语用含糊的实现方式,认为语用含糊主要通过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和依赖语境两种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含糊性、不确定性,构成了人类自然语言的根本特征。德国翻译家克里斯蒂娜.沙夫纳(Christina Sch ffner)在Hedges in Political Texts:A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一文中介绍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模糊语。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英德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为例,探索了政治文本中的模糊语现象及其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政治文本,尤其是政治演讲中模糊语言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英语文词艰涩难懂,语句冗长复杂,如对其处理不当,则很难避免逻辑含糊、语义不明的现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是否意味着在法律英语的汉译本中,亦应采取意合。因此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英汉语言及英汉法律语言的对比分析,指出逻辑外显有利于解决英语法律文本汉译中可能存在的逻辑含糊与语义不明的问题,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证明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含糊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不容忽视。恰当使用,可使话语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更好地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本文从分析语用含义、语用含糊的形成方式、语用含糊的语用功能着手,通过实例阐明含糊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一步揭示了含糊语的使用是日常有效交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语用模糊本来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当说话者根据交际需要有意识地对语言的选择进行操纵时,便成了一种语用含糊策略。在商务谈判中,语用含糊策略的使用有助于缓和矛盾,推动交易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英译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讨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以及在意向言的转化过程中与译语言说策略相关的三方面问题(1)体现原语文化规范的语言结构和制约言语活动的话语形态;(2)原语文本中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3)原语文本结构的非连续性或空缺.  相似文献   

7.
语用含糊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交际策略.其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本文尝试用适用性原理分析教育口语中的语用含糊.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作为既定之物自身要求着被理解,语言既开启文学文本的存在又形成对文学文本的遮蔽。解释者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介入文学文本,与之形成交流和对话,在复原其原初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意义,显现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的存在。正是语言的这种既遮蔽又自我显示的特点,决定了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最终要通过解释学循环的原则达到视界的融合,求得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罗兰·巴特在其随笔《S/Z》中把文本分为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其中可写文本是指断裂的 、可从多个入口进入的可再创造性文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存在多重断裂,读者可从不 同的断裂点切入文本,填补文本留下的意义空白,而文本的多视角和多结局又为文本的可写 性提供了契机,使文本成为真正的可写性文本。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作为一个过程消融在产品——文本之中,又以接受活动作为它的延伸。小说文本的完成是创作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接受过程的起点,而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小说结局的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论述小说遗憾结局的类型及其审美效应,以此为小说创作和小说鉴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小说,采用文献综述与文学批评的方法,阐述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卡佛小说中的主要叙事特征:白描式的不确定背景、确定的人物形象与破碎的叙事结构相结合、极简的语言和无头绪的对话以及"留白"的结尾。  相似文献   

12.
《一朵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作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沿袭了其小说的南方背景和结构奇特的写法,这些又更好地支撑着该小说寓意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主人公爱米莉身份的多重性和玫瑰花寓指的不确定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分析,展示出福克纳创作思想中对人性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美国作家凯特·肖邦所创作的微型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为例,分析和探讨微型小说独特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浓缩于其中的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李燕 《宿州学院学报》2003,18(1):114-116
听力教学中,有效的听首先需要听话人的主动参与,而这种参与又取决于听者听的兴趣,它表现为听的学习动机并直接支配着外语学习行为。故事作为易于自然吸收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听力教学中)自然能够激起外语初学者乃至中、高级学习者对其学习的兴趣。本文从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教学人员的故事听力教法等方面入手力求探讨故事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期开辟听力教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对尼日利亚当代著名双语作家伊索拉的短篇小说《英语的用处》进行了解读。殖民地在获得独立之后,殖民者的语言——英语,作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继续对前殖民地人民施加精神戕害。而面临这种语言帝国主义对土著语言和文化生存的威胁,被殖民者通过对英语的模拟、变形,把它从高高在上的圣坛上拉下来,使之成为一个被解构的对象,成为一个可笑的、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小说反映了处于边缘地位的土著语对处于中心地位的英语的解构与颠覆。作家的母语写作实践也证明:在后殖民语境下,土著语所代表的语言民族主义是反抗语言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从历时和共时角度,重点关注了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制约与复合反身代词不对称性,并对其加以句法词化统一解释。研究发现:(1)英语复合不定代词是由原来的"修饰语+中心语"短语词化而成;(2)英语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定后置是英语定语语序等级和句法词化位置挤压的共同产物;(3)今天的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经历了两次词化,第一次词化使得原短语结构演化为复合词结构,第二次词化的显著变化是在重新分析机制下将原"同位短语"结构演变为"定中短语"结构,同时引发相关语义和功能变化;(4)不对称性是英语复合反身代词的根本属性,这些不对称性是人类认知、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非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由于歧义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经常导致意义表达不明确,容易给沟通带来误解和障碍。从句法方面分析了结构歧义的现象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消除结构歧义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够有效避免结构歧义给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人们的语言交际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9.
语用预设根据言语和语境可分为规约性预设和非规约性预设。小说交际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实现。在小说中,规约性预设主要由人物语言触发,而非规约性语言主要由叙述性语言触发。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揭示了欧.亨利娴熟的预设使用技巧对其作品"欧.亨利式结尾"的贡献及其对读者成功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儿童家庭一学校早期语言与识字能力系列测验对每个目标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发展进行了评定,并解释了这些测量结果与儿童学校早期语言与识字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丰富的同伴关系与词汇量、应变识字能力、下定义能力和理解力有关;(2)教师语言的丰富性有助于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发展;(3)识字课程变量与三岁儿童的应变识字成绩和四岁儿童词汇量和故事理解有关;(4)影响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因素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