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植于中国传统人情社会中的潜规则往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取代显规则而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就诸多人情社会的潜规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来看,具有不小的消极影响。那么,在人情与法律的现实博弈中,通过利益机制的调节,增强法律的激励作用,探索潜规则中的积极因素的发挥和显规则的“潜规则化”,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人们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自觉,乃是在中国这个人情大国进行法冶建设最具现实意义的根本要务。  相似文献   

2.
《人生与伴侣》2010,(9):48-49
潜规则1:不要苛求百分之百的公平 显规则告诉我们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做事,潜规则却说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尤其是老板更有特权。  相似文献   

3.
潜规则与显规则的现实关系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上对立排斥、互不相容,呈现相悖特征;在生态关系上明暗相应、共生共存,呈现相生特征;在地位关系上并行运转、纵横交错,呈现相交特征;在动态关系上对峙胶着、此消彼长,呈现相持特征。潜规则的盛行造成显规则在其内在的约束力度、强度、幅度和刚度四个层面上出现弱化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行政体制缺陷、社会道德失范以及特定的政治历史嬗变和人性弱点等因素使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围绕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完善现行规则、强化规则意识教育和加大违规惩处力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法官、当事人、监督机关三方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趋向于收益最大化.法官是选择法律规则还是潜规则,不仅取决于法官与监督机关之间的博弈,也取决于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博弈,最终的选择以三者的收益达到均衡作为结果.要有效地消除潜规则,一是加大对潜规则行为的监督力度和违规法官的惩处力度;二是构建公正、透明的审判程序和完善的举报机制.  相似文献   

5.
潜规则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应当在兼顾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注重特征描述。同时不应当混淆历史上的潜规则和我国当前的潜规则的不同意蕴。生成潜规则因素同时也揭示了潜规则的构成基因。社会转型期中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导致了潜规则作为交易制度、微观权力、文化形态三位一体的存在形态。在法律主治的背景下,潜规则对于法治事业构成了极大挑战,暴露了法制的危机,警示法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潜规则是社会上普遍盛行的一种规则,从法理上分析,这种规则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侵害了相关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信仰,阻碍了法治的进程。潜规则产生的原因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以及监督监管的乏力。对潜规则的清除除了教育引导、健全法制、加强监督外,更重要的是树立法律权威,实现真正法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 ,寻找到了启开法律奥秘之门的钥匙 ,创造性地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回溯马克思当年探求真理的艰辛历程 ,剖析这位探索者的探索道路 ,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精要 ,并指导我们今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性论生发出的圣人治国,是对人性的否定,产生的是囚徒困境难题;西方的人性论产生的是法律治国,是对人性的肯定,破解了囚徒困境难题.从博弈论视角看,出现如此分野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一种仅有帕累托最优均衡的制度,但因为没有从现实的人性出发,导致只能依靠人治维护表面的帕累托最优均衡,实际上存在的却是囚徒困境;西方社会的政治家们则以承认人性为前提,设计了一种帕累托次优均衡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10.
法治和法学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经典话语,也是古代和近代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语境为背景,论述了法治和法学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博弈法治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演进性的历史成就之物,它源于社会内部的需求;对法治的需求一方面促进了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它自身的强化又需要法学的导引;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法治要求,也酿发不同的法学理论;法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权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和保障人权已被写入宪法,充分理解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这一原则任重而道远。本文在阐述了人权基本理论内涵和我国人权思想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以及树立人权理念三方面来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2.
性骚扰对妇女人身权的侵害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究性骚扰者民事责任在中国属于新颖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性骚扰概念界定以及特征的比较,研究性骚扰究竟侵犯公民的哪种权利,分析在认定性骚扰时适用哪些证据规则,并且比较了当今中外关于性骚扰立法规制,重点阐述了我国今后惩治性骚扰应当采取哪些有效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3.
略论法治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眼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主体的人与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从法治的实质中发现人的现代性要求,并就现代法治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及现代法治社会之中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出初步的分析.文章认为,如果没有与法治精神要求相一致的法治主体存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建筑与历史记忆、代际与伦理承变、人性幽微与世情采写之间进行叙事架构,历史、伦理与世情构成小说的核心元素。其历史书写,以建筑群为记忆主体,呈现时代变迁轨迹,揭示阶层差异;其伦理书写,以公共秩序和家庭关系的代际叙事,描摹出民间伦理的具体样态;其世情采写,直面社会痼疾与人性之恶,弘扬传统伦理与民间温情。小说既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高度,堪称现实主义范式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15.
神·人·法:纠纷解决模式从权威到规则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纠纷解决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一项深刻主题.综观人类历史,纠纷解决大抵经历了一个从权威到规则的过程.神明裁判是几乎所有初民社会都曾广泛使用的纠纷解决手段,这也成为最早的纠纷解决的权威审判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神明的权威逐渐隐去,而代之以氏族首领这一新的权威,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进而成为最早的法官.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因其被普遍承认而固定下来,成为规则,规则也逐渐限制了权威的自由评断,成为纠纷解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法治层次论主张法治由治理方式、制度形态、秩序状态和价值理念等4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组成,这4个 层次,从宏观上又可分为制度法治和观念法治两大部分。法治建构论强调的是制度法治的建立方式,进化论针对 的是观念法治的衍生过程,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紧密相连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系型信贷、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退出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关系型信贷的方式被普遍采用,关系型信贷模式有助于消除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提高效率。本文对关系型信贷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具体分析了关系型信贷对银企双方的利益以及潜在风险,对关系型信贷中信贷退出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在信贷退出中,只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决策成为可以置信的承诺,才有助于维系双方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产权是人权的现实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一种确认,而产权是基于财产的权利;人权是产权的终极根源,而产权则是人权的现实实现.现代社会通过文明规则对产权进行界定,本质上就是对人权的一种具体化,体现了人类自我驾驭能力的提高.正是人的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的社会权利与经济权利的不断现实化,才使得以自由交换和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规则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作为规则体系的“准实在”,司法活动需要在规则的教义性和救济性中予以把握l同时规则的正当性和回应性应在司法过程中生成和证立。因此,有必要区分制定法规则和判例法规则,并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功能区别和价值关联,以圆满地实现法律的正义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