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唐与突厥的和亲,同唐与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奚、南诏和亲相比,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予以论述。本文拟作全面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李渊结交始毕可汗 隋末大乱时,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领导下已发展到顶峰时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控制,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人也向突厥称臣。刘武周还将所“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相似文献   

2.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汉至清,史不绝书。从汉高祖刘邦采纳刘(娄)敬的建议,首倡汉匈和亲以来,中经唐蕃和亲,到清代的满蒙联姻便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系统完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汉、唐、清三朝因历史条件不同,和亲的内容、程度、目的和成效,也还有很大的差异。一、汉唐时两国之间的和亲与清朝君臣之间的联姻清代的蒙古是清朝封建统一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汉代的匈奴、乌孙,唐代的吐蕃、回纥、突厥、吐谷浑、奚、契丹等和蒙古不同,这些民族在今天虽是我国境内的兄弟民族,或者已  相似文献   

3.
霫族考     
出现于隋唐史料中的霫,最早见于《隋书》《通典》等唐代编纂的文献中;霫之族源为《魏书》中的地豆于,隋唐时期它活动于蒙古草原东部与大兴安岭两侧。霫之兴衰与突厥、回鹘等草原民族及契丹、奚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诸族与唐王朝的交往受到限制,霫的记载晦暗不明,史料中常出现霫与铁勒之白霫混淆的情况。唐末辽初霫在室韦的压迫下逐渐南移,经过契丹的征伐后最终融合于奚族中。  相似文献   

4.
西汉和唐都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个强盛的王朝。西汉立国凡231年,与少数民族和亲共14次①,唐朝立国凡289年,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共达23次,另外还有4次具有和亲性质的婚媾。如果按照平均时间计算,唐代和亲远比西汉要多。这是其一。其二,从和亲对象来看,西汉仅有匈奴和乌孙,唐代则有吐蕃、吐谷浑、突厥、、契丹、奚、回纥、于阗、宁远国和  相似文献   

5.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6.
由青年学者崔明德同志撰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唐和亲研究》一书最近与读者见面了。 《汉唐和亲研究》一书共分六篇:(一)汉唐和亲概论。从宏观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亲的特点等问题。 (二)汉唐和亲比较.通过对汉、唐和亲的比较,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朝代和亲背景、作用的异同及其原因.(三)汉唐和亲与丝绸之路。详细论述了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经今甘肃转向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  相似文献   

7.
西奚与古崖居陈奚族曾是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隋朝以前称库莫奚,隋朝简称奚。唐代时奚族与契丹族并盛,时称“两蕃”。唐朝末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强盛,奚族“举部役属”,①室韦、奚、等皆服属于契丹。而奚人经常为契丹守卫界土,由于契丹贵族行苛政...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唐固安公主出嫁时的名号问题、与唐燕郡公主和亲的契丹首领李郁于的名字问题及突骑施首领苏禄之妻名为交河公主还是金河公主的问题。认为固安公主出嫁时身份是县主 ;契丹首领的名字是李郁于而非李郁子 ;苏禄之妻应为金河公主  相似文献   

9.
(续 )  第二 ,以契丹人为成份的新编成的部族(一 )特里特勉部关于此部 ,《营卫志》圣宗三十四部条载为 :初于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 ,侦侯落马河及速鲁河侧 ,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 ,置为部。可见 ,这个部的前身是为了侦察奚部的动静 ,从八部分别抽出二十户而编成的。但是 ,作为其卫戍地的落马、速鲁两河未见另有记载。另外 ,此部的卫戍地在《营卫志》中载为倒塌岭 ,其地位于现在山西省北部。假如在编成部族前后确实是其卫戍地 ,那么 ,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牵制老哈河流域奚部的目的。然而 ,也象后文所叙述的那样 ,奚族在反抗唐末契丹的压…  相似文献   

10.
尤李 《南都学坛》2012,32(4):27-31
唐代河北北部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界处,是各族群频繁交流之地和东北边防重镇。这一地区的居民成分相当复杂,胡汉混居,战争频繁,沾染胡化之风。位于这一区域的幽州镇在东北族群与中原王朝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契丹和奚常常通过幽州镇跟唐中央政府打交道。"情报战"也是两蕃和幽州镇之间特殊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默啜可汗与唐和亲可分三个阶段;获取经济资源、服务政治军事需要是默啜和亲的内在原因,唐王朝的内外实际情势为默啜和亲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和亲没有实现双方的“互利”,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和亲没有得到落实;较其他民族与唐的和亲,默啜与唐和亲呈现出其特有的特点。虽然和亲最终未能实现,但后突厥却从中谋取了丰厚的利益,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较政治目的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亲在我国历史上自汉代至清朝屡见不鲜,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亲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封建社会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方式。对和亲的研究,尤其是对汉、唐时期的和亲,研究成果较多,但对隋代的和亲涉猎甚少。本文拟就隋与突厥的和亲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由青年学者崔明德同志撰著的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和亲的专著——《汉唐和亲研究》新近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和亲的背景、原因、类型、性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新的特点、作用等重要问题。通过对汉、唐和亲的比较,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朝代和亲的异同及其原因。详细论述了汉唐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转向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路西运或从长安经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然后由海路西运的新的丝绸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契丹在唐朝时期可分为外蕃与內蕃两部分。在唐朝羁縻统治下的契丹八部称为外蕃契丹,被唐朝编入户籍独立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是为內蕃契丹。根据北方政局的变化,唐太宗对外蕃契丹建立羁縻州府加以安抚。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此基础上,采取武力镇压与实行质子制度。唐玄宗在前任统治者的基础上与外蕃契丹进行和亲,同时在其内部任命衙官分割联盟长的权力。唐朝将內蕃契丹编入到国家户籍当中,承担租庸调等义务,并在适当情况下采取移民政策,与外蕃契丹保持分离。这样既能发挥外蕃契丹保疆扩土的职能,又能起到分化契丹族整体势力的作用,最终壮大唐朝的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一维吾尔族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一向是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游牧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怀仁可汗击杀突厥白眉可汗后,“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当时的室韦,位于今黑龙江上游一带,其南即为契丹。契丹主要游牧在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因而回纥汗国的东面实际是和室韦、契丹、奚相接。自755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回纥势力更为雄张,契丹被迫依附于回鹘。所以《辽史·代卫志》称:“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在中央王期的四周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东北主要有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主要有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地区主要有吐蕃、南诏,等等。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格局变化等方面原因,这些政权大都与隋唐王朝发生战争及和好关系,有的对隋唐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央王朝应当如何处理与其他政权之间的关系呢?不同时期的不同君臣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崛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唯有两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灭除凶丑,百年无事,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是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未知何者为先?”在唐太宗看来,解除北狄的威胁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战争彻底解决问题,二是通过和亲积极羁縻。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也对这一问题作过概括:“自古御戎只有二道:一是厚加抚慰,二是以力驱除。”由于封建史学家对战争的议论及行动,对和亲及抚慰的记载和描述很多,便给后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战争、和亲及抚慰是隋唐王朝解决民族关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两蕃"即契丹和奚,他们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归附唐朝并不时向唐朝尽藩臣义务,同时也相应地得到唐朝优惠政策的扶持,获得稳定的发展,进而对唐更加忠心;另一方面,他们与唐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破坏了双方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君臣关系。这些复杂关系的变化是内外因素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中两蕃自身的发展与游牧民族的特性是其调整对唐关系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除主要来自唐朝稳定的农业经济的吸引力、唐朝统治阶级的民族思想和唐朝国力的强弱外,还有北方强大少数民族的影响。两蕃东南接以营、幽二州为中心的唐中原边境地区,东北毗邻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东距高丽,西临突厥与回纥,他们对唐的态度冷暖变化直接关系到营幽一带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对唐朝所设的行政机构能否有效管制对东北地区以及对北方强大少数民族的防御影响巨大,同时,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型以及在东北地区政治地位的提高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契丹的族源传说“青牛白马”人所共知,学界也纷纷对这一传说做了很多解读,根据汉文史料中的一些记载及契丹早期历史可知,辽中京及其周边地区自北魏就是奚族居住地,契舟奇首可汗的妻子(可敦)就应该是一位奚人,而青牛白马传说的出现,则是辽朝皇族与后族权力制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