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产业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知识经济已阔步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近十几年来 ,国际经济地理界很重视新产业区的研究 ,通过对新产业区的一些成功案例研究分析发现 ,新产业区的成功法宝是具备一个区域创新环境 ,使区内企业不断创新 ,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产业区就是区域创新环境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新产业区理论与绵阳科技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过了增长、发展和创新三个阶段。新产业区理论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极富解释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本文介绍了新产业区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形成等基本理论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特色经济与新产业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色经济与新产业区理论由于其相当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这一区域经济概念是和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传统的经济学基础基本上是建立在研究资源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上的.对于因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产生的报酬递增和产业区的产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并不强,而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却能很好地应用到特色经济与新产业区理论中.对两种理论的深入分析,说明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建立新产业区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体系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2000年以来,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体制和机制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中,大庆、胜利、辽河和华北油田面对油气资源不足、内外部运行环境变化的严峻形势,围绕石油产业区如何实现上市公司与未上市公司协调、稳定发展的主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运行体制和机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给其他石油产业区乃至整个能源产业区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各地纷纷兴建具有产业优势和地区特色的基层产业区。通过分析辽宁沿海区域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现状,明确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战略中的优势地位,进而创建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进化博弈论的专业化产业区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十年中,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从进化博弈的角度探讨专业化产业区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是一种动态模式,它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进化”。以组织生态学的进化理论为基础,从进化博弈论的视角对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机理进行定量、动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城市化探索新的理论基础,指导中国城市化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追踪国内外最新前沿理论,认为起源于西方,形成于中国的城市新产业区对我国城市化战略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发展城市新产业区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型产业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东北地区轴辐型产业区的形成机理与南方不同,它是建立在独特的产业环境和地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东北以大企业为主导的轴辐型产业区的形成要消除企业配套能力差、大中企业缺乏有效协作的障碍,通过转包、剥离、吸附、移植、裂变等途径,逐步实现生产模式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新型产业区的发展还应遵循特色产业专业化、产业链招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等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9.
鄂榆模式:经济增长产业区性质与外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鄂榆地区经济激进式增长,形成了独特的"鄂榆模式",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此,运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新产业区理论,从鄂榆地区的发展条件入手,总结了"鄂榆模式"的经济性质及基本特征,指出了"鄂榆模式"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区作为一个"飞地"式后起开发区,要在竞争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在进行体制建设时把先进的管理科学和理念同自身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对我国开发区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的总结,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结合新产业区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辽宁沿海与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实际,辽宁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不仅要依托扩展模式,更要依托产业延伸模式;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牵动机制和推进机制,需要建立经济合作组织、"飞地型产业区"、加强港口建设和强化港口与腹地的经济关联度。  相似文献   

12.
转型、发展、效益三者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可持续发展是主题,它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理论依据,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关键,只有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可持续发展与提高效益才能落到实处;而提高经济效益则是中心,只有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才能顺利完成转型与发展的跨世纪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3.
加快能源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传统化石能源为辅的转型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然而这一转型升级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方能实现,数字经济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其能否有效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以及传导作用机制如何,对实现能源领域碳减排至关重要。以我国2013—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是否影响能源结构转型,并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同时考察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正向影响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技术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传导作用,且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数字经济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数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更显著;数字经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并未对相邻地区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发挥正向外部效应;此外,数字经济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低碳试点地区更易从数字经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拐点”关键时期,而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而实现农村转移农民有序市民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进而实现我国东中西部整体经济转型;增加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进而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市场工资趋同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工业化进程加速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为此,应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资格制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和建立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提出实现在转型中发展是转型国家的目标,但转型国家在转型时期表现出经济绩效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受各国转型之时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的影响造成的.因此,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产生的各种影响迫使改革设计者必须在考虑它们的前提下,周密制定每个转型阶段的转型任务,帮助国家实现转型成功.经过30多年的转型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和约束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这些新变化,在后转型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需要重新进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原则及路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从这一价值判断出发,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要坚持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等原则,实现路径转型: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新的战略导向;通过新的改革共识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思想导向;通过经济增长伦理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价值判断;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社会环境;通过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新的激励;通过人的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提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大驱动力.它把人的智力、技能、创造力和知识产权有机集合,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人力支持,而区域经济转型前的资源积累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财力和资源发展空间.两者相互能动,把人力和其它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完成区域经济转型,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马克思增长"转变为"库兹涅茨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迅速,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基础人力资本是第一、三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或显著性变量,而专业人力资本对第二产业增长渐具显著性;经济增长仍属于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马克思增长"。基于人力资本结构及其贡献的这种变化特征,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路径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第一产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产业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要由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存在着经济意识转型的问题。经济意识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并通过支配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意识分为刚性经济意识和柔性经济意识。在经济哲学意义上探讨转型时期的经济意识冲突,寻求解决冲突的路向,从而实现经济意识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数量型经济增长通过高投入和扩大规模来实现,其特征是高成本和低效益,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质量型经济增长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来实现,其特征是低成本和高效益,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稳定性和协调性,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数量型经济增长的缺陷,不能满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支持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