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西域译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骞凿空使汉朝与西域诸国开始了正式的交往,鉴于西域复杂的语言环境以及双方日益频繁往来的需要,汉朝在西域各国设置了类似中央的翻译官职———译长。这一职官在西域都护所属的绝大多数西域城邦中都设有,职位虽不高,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汉代河西经济问题,屯田自然是一个重要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屯田的实质问题,而研究屯田的实质,自然要涉及到如何正确区分性质不同的屯田以及屯田的演变等等。以笔者的功力,要想把这些问题谈得透彻,实在颇不容易,本文在观点上、史料的鉴定上也不免存在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把这块“砖”抛出去,希望引出“玉”来。  相似文献   

3.
汉代河西林木资源丰富.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简牍及其它考古资料对当时的林木盛况进行了简单的勾勒,探讨了林木资源在人们的生活和军事中的应用情况及汉代政府和河西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和保护林木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用民族一词,系按我国的传统用法,即指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汉代对河西的开发,前人著述不少。本文着重探讨当时的河西四郡是否有少数民族存在,顺便提及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汉代对于河西的开发主要是汉人(当时被称作秦人)进行的。正如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汉代对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开发时所说的:“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把在匈奴占领时期原是牧区的河套河西开辟成为农耕区的,无疑是汉族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5.
王子今  乔松林 《西域研究》2013,(1):9-15,140
“译人”在汉王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突出的表现.“译人”们以西域为舞台的活跃表演,成为考察汉代边疆与民族问题必须予以重视的历史文化现象.汉与匈奴以及西域政权民族事务与外交事务处理方式的若干特点,也可以因此得以说明.西域“译人”的贡献,亦充实了中国翻译史的早期记录.  相似文献   

6.
吴勇 《西域研究》2013,(1):129-134,142
2012年10月16~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作为近年来汉代西域考古、历史和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来自英、德、韩、日、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国家博物馆和各省、市、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机构等数十家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先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研究员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志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汉代西域考古与汉代丝绸之路》、《新疆汉代考古概述》的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7.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汉与西域交通以来,西域很多国家都曾向汉遣派侍子,与汉建立了臣属关系。汉与西域各国的质子关系非常复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质子"两属"现象,也有汉与匈奴为了在各国培植自己的亲信,进而达到控制西域的目的而展开的争质、立质活动;到了匈奴降汉,退出对西域的争夺后,才出现了各国质子潜心事汉的局面。西域质子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殷晴 《西域研究》2013,(1):1-8,140
西域都护府建立后,采取各项措施,贯彻以“安辑”为主的施政方针,凭藉中原充盈的财力,团结争取西域各绿洲城国.当时憧憬中原的西域上层人物,派遣至京城的使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人员交往的热潮,推动着民族间的融和与社会的演进,也使代表汉廷的都护府赢得了各绿洲城国的信赖,享有很高的威望.故王莽失败东汉初建时,西域各地屡次请求归附,期盼汉廷重派都护.正是在此有利的情势下,著名的班氏父子得到有力的支持,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西域的大业.  相似文献   

10.
考察汉代边疆经略的历史进程,西域"使"的作用值得重视。汉代使者立高怀远的人生追求,反映出雄健有为、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汉代西域呈现"三绝三通"的复杂态势,体现两汉西域经略理念与具体方式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考验历任西域经略者的行政智慧和管理才能。汉代西域使者的人生浮沉与历史评价等问题也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论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章的通病,一是撇开特定历史时代两种生产力的特殊形态,抽象地、一般地而不是具体地、历史地考察这种关系;二是忽视了两种生产力之间的种种中介因素,因而难以科学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两种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而滋生出强烈的学术派性。汉代章句在风格上也几经变迁。在繁盛期,章句的义理诠释部分十分臃肿;到了后期,章句逐渐复归于简约的风格。章句风格的转变与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汉代河西简牍资料中所见"茭",当是指饲草."茭",其实接近于"髍".居延汉简所见"大司农茭"或"大农茭",似可说明河西地区有数量可观的生长"茭草"的土地,在规划中即将辟为农田.了解居延士兵有以"除陈茭地"为任务的劳作内容,对于我们认识当时河西地区自然植被状况因人为因素改变的情形,也是有益的.河西汉简除"伐茭"外,又有关于"伐苇"和"伐蒲"的内容."苇"和"蒲"都是水生草本植物."伐苇"数量一例竟然多至"五千五百廿束",可以作为反映居延地区植被和水资源状况的重要信息.居延汉简又可见"伐慈其"、"艾慈其"事."慈其"并非"食用菜类",其实也是饲草.  相似文献   

14.
河西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有关居民饮食生活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河西居民的饮食文化,对研究汉代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汉王朝的正统思想。汉代河西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统治者在经营河西地区的过程中,儒学在该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成为河西地区的官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王子今 《中州学刊》2023,(9):121-129+2
汉武帝时期列置河西四郡,打通西域道路之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更为显著。对于汉代丝路贸易具体方式的考察,限于资料缺乏,推进颇有难度。结合出土汉简资料与遗址发掘收获了解河西地区民间市场的中原织品,可以增进对于当时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功能的认识。中原制作染色织品史称“缯采”或“采缯”,服务于上层社会,也通过贸易等方式,满足外域需求。士卒贳卖衣物,是汉代中原织品流向河西的特殊形式。出土汉简简文与汉代遗址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可以证实相关现象。通过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色彩多样的纺织品,对照汉代制度“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与“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等制度规定,可以推知这些多彩的纺织业产品不大可能为戍卒自己使用,而具有贩运“远国”的商品的性质。汉简所见河西军人服用多为“皁”“白”色衣物,也证实了这一点。而西汉南洋航路也有“杂缯”输出的明确记载。相关现象也可以说明汉代纺织生产的水准,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而西来毛织品多种色彩的发现,也可以增进我们对丝绸之路贸易实际情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汉代古墓,多处、多次出土一种“丫”形木器。1991年发表的《试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墓出土的木祭器》,首倡这种“丫”形木器,是一种祭祀用具,是原始巫术活动的载体。①这一观点,刊布后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先是1996年出版的《西域文化锄,作为汉代新疆原始宗教活动的实证而详予引证,②再为1997年《西域研究》载文而重申。③影响日愈广布,渐渐为大家熟视而不再深加推敲,并慢慢在变成一个可以方便使用的学术结论。一种出土器物,有这么一个观点,本可以见仁见智,存而不论,但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存在一个消极影响:它以并…  相似文献   

18.
对汉代河西屯田的研究,国内外都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体以探讨屯田的时代背景、屯田过程和历史作用者为多。至于河西屯田结构形式及其具体内客,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钻研。本本拟就河西军屯劳动者成份和生活状况,进行某些探索,谨请史学界同人指正。以汉简考察,河西军屯劳动者成份有如下六类: (1)田卒、河渠卒:这是专事务农的戌卒,多由内郡人充当。例如: 受大河郡田卒卅九人。(甲编2193) 田卒淮阳新平盛昌里上造柳道年二十三。(甲乙编、乙玖版) 田卒昌邑国(石阝)成里公士公丘异。(甲编2142) 田卒东郡东阿昌国里大夫路寿年廿八。 (《居延汉简》甲473页)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由于王张江姚“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这个问题被弄得混乱不堪。为了拨乱反正,搞清楚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性质及其运动规律问题,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求教于经济学界专家们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组织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组织心理气候既是他们共同活动、交互影响的结果,又是制约双方相互关系的心理环境的总和。其中实际存在的互趋涉动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这一概念特定的内涵,而个人间的相互关系体系中的“关系”范畴在确定“组织心理气候”概念内涵上正是一个起始范畴。凡是有人与人的直接关系和共同活动以及一个人有可能直接影响另一个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关系;凡是在人们结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