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研究》成果——"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研究"系列丛书,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有五册,具体包括:1.《基于生态安全的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研究》。基于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开发与国家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四库系列丛书建立于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基础上,还经历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录》《四库禁毁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的丰富和补充,所涉古籍众多。“江南名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传统场所,也是山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兼具自然美感与文化象征融合的特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较多记载,因此,四库系列丛书对于“江南名山”形象的探察有着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基于对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关键词的检索,通过数据统计、语义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江南名山”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和语义背景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分析“江南名山”所体现的名山形象。“江南名山”最早出现在五代。体裁上,“江南名山”大量出现在“文”中,清朝多出现在诗文中,反映“江南名山”成为文人寄情畅怀的固定对象;语义上,出现的“江南名山”大致可以分为模糊化的江南名山、多元化的江南名山、托物言志的江南名山胜景等几类;针对不同词条的词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江南名山形成了极具政治意义的祭祀名山、凸显政区划界的行政名山、推行宗教活动的宗教名山和反映山水审美的名胜名山四类名山形象。研究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的出现和形象,能为进一步研究江南...  相似文献   

3.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自此,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州石牌地区六所高校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4.
马礼逊、罗存德等人编辑的英华字典对译“Publish”,尚未使用中文“出版”一词。“出版”在近代由黄遵宪较早使用,由日制汉字传入中国。追溯“出版”一词的来源,要考察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外出版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复制技术和出版活动的不断演变,“出版”的概念及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第六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于2009年7月4日在石河子大学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石河子大学、农八师石河子市法学会共同主办,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承办。兵团各师党委政法委(法学会)、各级政法机关,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及自治区相关政法机关、法学法律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法律工作、法律问题研究的相关人员近千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31日,辞旧迎新,瑞雪飘飘,石河子大学校园喜气洋洋。国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专程来到石河子大学,宣布石河子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领导出席庆祝大会,与师生们共庆这一难忘的时刻。  相似文献   

7.
8.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陷入危机,出版业也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在此背景下,华文出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华文出版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走出困境,逆势而上,是当前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河海大学组织编写的“水文化教育丛书”2009年7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8月31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筹)、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和石河子大学共同举办的2013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在石河子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的研究方法应该提倡五点:一、要耐得寂寞;二、要有细功夫;三、所有材料都要仔细推敲。四、必须设法见到原书、书目或原文;五、要从个案做起。通过有关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一则“定评”可以看出材料推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进行文本学解读对本真地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尤其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复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日本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革命肇始于把理论研究对象从宗教史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拉回到社会的现实发展过程,以历史生成视野部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进而在对历史规律的分析方法和人类解决路径的探求上摆脱了观念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和人道的抽象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作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进行研究的"对象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批判与革命性的根据、动力和价值源泉;二是作为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生成分析方法的"方法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支点,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性的依据。明确前一种涵义,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才能得以凸显;明确后一种涵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背景下,新时期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商业价值的冲击,这种特征明显地表现在出版社和纯文学杂志社出于生存的压力,在选稿标准上从过去无视市场转变成今天主动向市场贴近。反过来,这种转变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文学创作的走向,迎合读者的阅读逐步进行叙事艺术的传统回归。新时期文学从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到“新体验”、“新纪实”、“凸凹文本”等等新艺术流派的破土而出及其沉没,至今天文学市场的缓慢回温,无不表明着两者之间互为“力矩”的作用,亦显示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市场,同时在对市场的层面有所超越时又需要得到政策扶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思想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已无对手,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已走向完成.但是,历史是否有一终极的理想状态尚有待探讨,自由民主社会亦不是历史的终结点.尤其是支撑福山的观点的、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普遍史理论,与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冲突和经验上的不相容,更是福山的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内在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5.
余玮  施枫 《北京纪事》2013,(8):100-103
李志强,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一位憨厚直爽的普通工人,可是他的爱好却很不一般。刚见到记者时似乎还有点紧张,但一提到他那不一般的爱好,不用记者多问,他就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像打机关枪似的将他的收藏史、收藏观和盘托出。他的痴好就是收藏中国旅游交通地图,而且这一藏就是40多年。  相似文献   

16.
余玮  施枫 《社区》2012,(30):52-53
李志强,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一位憨厚直爽的普通工人,一提到他那痴迷般的爱好,不用人多问,他就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像机关枪似的将他的收藏史、收藏观和盘托出。他的爱好就是收藏中国旅游交通地图,而且这一藏就是40多年。  相似文献   

17.
“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会议讨论了古今通俗文学演变的学科建设、理论界定、雅俗关系等问题,多种题材、文本小说戏曲的具体演变。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特征规律。现当代通俗文学的通俗性等现代性特征,以及通俗文学研究在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灾害史是对历史时期灾害进行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深受现代灾害学影响。但在灾害学并未产生的古代,作为灾害史的研究基础——灾害史料却不可能按现代灾害学的方法进行记载。从甲骨文中"灾"、"害"的简明界定,到秦汉后正史记录"灾害"的相对规范化以及民间对"灾害"认知的随意性与多样性,可见历史时期以来的"灾害"一般遵循所处时代的认知标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灾害史研究虽需借助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却不能单纯以现代灾害学的概念标准来界定古代灾害,而应重回历史语境,遵循传统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审视历史时期灾害。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历史上,“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秦“患”、“忧”竞争,“患”占有优势;东汉始,“患”让位于“忧”;魏晋始,西汉后期进入本概念场的“虑”与“忧”展开角逐,直至宋代才取代“忧”成为主导词;元代后期,“虑”又让位于东汉始进入本概念场的“愁”.可以从先秦至西汉、东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其间的这种历时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