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评点对中国叙事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铁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明清小说评点关于叙事方式的论述,指明中国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史传文学,尤其是《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影响了历代叙事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史传文学与明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血缘关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由一系列单元结构组成的,但明清小说又突破了《史记》的形式局限,形成一个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有机艺术整体。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形态的发展阶段,即由虚实相融到以虚为主以至完全虚构。这三部小说在创作实践上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叙事学,而明清小说评点则是在理论上予以总结升华,使其具备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张世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35-40
明清小说评点理论在重视叙事时间的前提下,把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性情景的评论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表现的叙事理论。明清小说评点表现在方位性、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温度性方面的空间性观念,是形成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明清小说评点的书法入思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世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5):82-88
明清小说评点用语借用了书法术语 ,诸如犯笔、起笔与结笔、顿笔与挫笔、实笔与虚笔、接笔与转笔、正笔与旁笔、重笔与轻笔、直笔与曲笔、奇笔与呆笔等。小说评点从书法入思 ,具有和书法艺术共同的文化意识。除了诗书同笔同字同时空外 ,还有更深层的认识论原因。中国古人思维方式重具象 ,抽象化程度不高 ,在抽象的批评概念中 ,暗示读者用图像的眼光去审视作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性能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中,语言和图像构建的互文关系颇为常见,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援引的绘画语汇与小说文本之间构成的互文关系则属于一种隐性的互文现象,它将传统的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二元关系衍化为绘画语汇、隐性图像与语言的三维关系,通过隐喻作用构建了颇为独特的“语-图”互文体系,从而拓展了“语-图”互文研究关注的视阈,为当下的“语-图”研究提供了鲜明的个性化案例. 相似文献
9.
与大部分以勘断人命案或解决家庭纠葛的包公戏不同,《陈州粜米》涉及重大社会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包拯一连出现于全剧的三折之中,这在其他元包公戏中是没有的;而且,与其他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单一相比,该剧的包公血肉丰满。全剧冲突强烈集中,不仅展现了包公的内心冲突,表现出包公与贪官污吏势不两立的形象,还塑造了小民的不屈不挠的反抗个性,该剧呈现的不是庄重、简淡的中和之美,而是一种粗犷豪狂的崇高。全剧呈现出一种纯朴自然、酣畅恣肆而带戏谑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11.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小品,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游戏八股文从正宗的八股文中衍生出来,但又与母体有着不同的品貌。按照不同的标准,游戏八股文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独特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形象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和对自我孤愤的倾吐等。重新“发现”游戏八股文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
黄庭坚平生创作的题目中含有戏字的诗多达157首,从诗集编选来看,他未曾仅仅视其为游戏之作而予以轻视;另一方面,黄庭坚作为禅宗黄龙派的法嗣,禅宗对他的精神世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影响,在他的戏题诗中也常能窥见禅宗游戏三昧的色彩。禅宗思想在超越苦难、触目菩提、截断众流三个方面对山谷戏题诗创作产生了影响,而这些戏言禅趣背后见出的是黄庭坚对于心性的持守与不懈修炼。 相似文献
14.
15.
16.
传统的小说评点造成了一种特殊的阅读经验,即通过拆解和插入评点形成多重化文本的阅读,从而使文学欣赏由审美直观转变为话语交流活动,这种文学接受经验在今天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评点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通俗文学进行删改和重新阐发而造成了文学文体的变化,使传统的白话叙事文学由直观接受的通俗文体演变出案头化的典雅文体,形成了叙事文学的多层次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说集体例驳杂的合理性及其审美意义;指出了《聊斋》故事的虚构性、志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取得艺术真实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聊斋》鬼狐形象兼具"人事之伦次"和"百物之性情"的复合统一的特点及其塑造方式、审美价值;并对《聊斋》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一些独特的"文法"进行了分析和命名。 相似文献
19.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是主流文化士人群体文人意识最为浓烈的时代,文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拔节、绽放、凋零、陨落的生命过程,表达属于个体的、经验的,由形而下的生命事件而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叹息和感伤."学究天人"的苏轼,敏锐地把握了这股时代精神的意向,并以"以诗为词"为突破,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精神与词体这一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完美地挈合,反映着时代精神并规定着宋代写作文化的走向,奠定了苏轼作为词人在词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因此,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文体价值与文本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由何轩编著的《中国“打工诗歌”辑录与评点》(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标志着学界对“打工诗歌”的研究已经步人经典文本的细读与整理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