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之一,核心是"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在我国古代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人对"礼乐"思想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儒家的一些传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它可以带领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的礼乐建设,在乾隆朝达到了高度发展的程度.至此以后,由于清朝国势的衰微,在中国古代奉行几千年的礼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乾隆朝礼乐建设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即"康乾盛世"与努尔哈赤到雍正五朝的礼乐建设,为乾隆进行宫廷音乐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33-143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改革与法制两手都要抓的工作方针,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改革优先、法制附随"的实践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再也不用托古改制,改革思维收获了空前的"合法性"。然而,与改革的成就相比,中国的法治(法制)建设稍显缓慢。这与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很不相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根据社会转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对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找到了化解两者冲突的思路,确定了"法治优先、改革附随"的法治改革观;试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法治、改革给国家、社会、执政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与人治文化相对立,法治文化是指以法治为根本内核与追求目标的文化形态及其类型,是法治的"精神构成"或"精神属性"。在中西法治文化源流的比较意义上,传统文化浓厚的伦理色彩、终极关怀情结匮缺以及权力崇拜意识等历史因素,阻滞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养成。同时,法治文化养成的现实因素体现在法治的利益性问题以及法治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理解法治文化的特质,重点在于把握法律的人文属性与道德意义、优良秩序的基础是制度而不是人以及法律只是社会底线道德等三方面内容。法治文化的功能表现在,有利于推动价值论法律观确立;有利于深入"法的精神"层面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推动法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化。法治文化的培育机理寄寓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与实践理性之中。在法治文化培育过程中需要保障社会关系和谐,需要确保法治政府,需要有信心和耐心。  相似文献   

6.
齐国服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7.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是当下彻底反腐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要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立足传统文化审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讨传统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结构对法治反腐的负性影响,提出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实现法治反腐的推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助推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首次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写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法治思维和理念在三十多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相区别,在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人们不是敬仰和崇拜上帝,而主要是以现世关怀来代替"终极关怀",以伦理的"耻感"与审美的"乐感"来代替宗教的"罪感"和"爱感",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特色.  相似文献   

12.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鲁文化导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二者融合发展,"道"与"器"兼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李泽 《社会科学家》2012,(3):102-104
我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迥异,形成了天理、人伦至上与法律至上两种不同的理性精神。在西方,法律至上精神渗透于伦理文化与法律文化的根底中。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只是执行天理、人伦的工具而已。法律至上精神是现代法治运行的精神动力,而我国传统社会中又缺乏这种重要的法律至上精神的引导。因此,文章倡导在现代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弘扬西方市民社会生成的法律至上精神,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渊源于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具有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特点,形成了礼乐文明的融制度、习俗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孕育了以意境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特点。意境建立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身体活动与传统的礼乐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梅洛·庞蒂借助于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了身体时空感的意义,提出人的各种感官通过身体行为整合为一体,互相转化、渗透。传统审美心理的意境强调动感中的通感、联觉,形成意味无穷的感受想象力,它强调场景和氛围、意境。礼乐文化的风格与身体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是身体引发的思维、情趣、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神的思考是人类思想的源头,是理性思维的萌芽,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神文化的总特点是"半神文化",具体表现为神祖共祭、人神合一、天人合一和高度泛化等。这些特点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法制层面,形成了"礼法"传统,法律成为道德的附属,法治缺少动力,而人治垄断;同时,也造成了法律本身构造的残缺,处于一种病态之中。通过对法治传统的思想根源进行探察,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和进路方面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61-166
近十年来,我国对优化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已进行了多次部署,作为司法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政策理应纳入改革的视角。司法政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司法政策所具有的效力根源于中国法文化的传统,而其所产生的多重效果又是社会现实需要的回应。对司法政策体制的改革应以公平与效率为司法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法治为底线;改变思维模式,将政策的控制效力转变为规范效力是司法政策的良性运行之道。  相似文献   

18.
政府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鉴于传统的管制行政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因而必须改革现代政府。鉴于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竞争经济和法治经济,政府改革的目标应确定为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在契约文明的视野下,政府的建设和文明程度就表现在政府对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承载的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商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官员权力寻租空间大、官僚作风重、民营企业家存在权力依附与权力俘获行为。传统的关系文化、陈旧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是导致政商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建构良性互动、规范合理的政商关系,需要借助制度化和法治化改革的力量,做好制度改革的"加法"与"减法",拓宽民营企业家制度化参与渠道,搭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法治框架。  相似文献   

20.
产业政策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围绕其利弊,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大论战,至今未息。在现代法治社会,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律问题。产业政策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如何保证产业政策与法治要求相容就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均应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政府以产业政策干预经济,不仅要考虑经济目的和政府意志,更要具备基本的法治意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些基本的法治意识主要有"有限政府"的意识、"权利平等"的意识、"透明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政府"的意识,这些基本的法治意识是促使政府产业政策与法治要求相容的深层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