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言外之意”是人们会话时常见的现象 ,它往往给会话增加一种机智、活泼的气氛 ,具有特定的价值。本文即从语用的角度 ,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一初步的考察。一、言外之意的产生在交际中 ,人们说出一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 ,同句子本身的意义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 ,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在话语的实际意义和句子意义之间有区别的情况下 ,前者可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 ,从后者推断出来。这种从句子的意义中推断出来的实际话语的意义就是“言外之意”。例如电影《顽主》 ,在文学颁奖大会结束后 ,于光与杨重之间的一段对话 :于光 :在会上 ,…  相似文献   

2.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境的特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本文结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语用学中语境的论述,分析了语境特征,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何兆熊先生提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这一语境概念。语境的价值主要在于会话含义中,一个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体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4.
语场、语式和语旨乃语域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三个变项成为情景语境的主要特征.它们共同决定语域的取向.语域理论在翻译中有其应有的作用.它有助干译者全面、准确理解原语,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的语境信息,产出合适的译本.因此,该理论的指导可以确保成功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汉英语言各具特色,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英文中表达颜色的词汇繁多.红色是所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中"红"在指称意义层次.内涵意义层次与联想意义层次对等三个层面上研究英汉互译.充分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汉互译是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对应,而非仅仅字面意义的对等,这一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口译是极为复杂、综合的交际活动。在维索尔伦的适应论框架下,译者要在拥有不同文化历史等背景的使用者之间来回斡旋、协商。这一统一连贯的双向语言转换过程必然涉及制约语言使用,影响语言理解的语境各要素。译者需要确认适应性语境成分,并适应动态语境要素,并在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变异,做出语言选择。今后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8.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学理论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影响最广泛的两个学派。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特别强调语境的作用,并把“选择就是意义”作为一条广泛运用的原则。语用学理论围绕语言交际的意义这一中心论题展开,从不同层面强调语境和语义在交际中的关键地位。两学派研究任务、方法虽不同,但有相似、互补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英汉网络委婉语这一特殊的新生事物为研究对象,对它在构造法则、构成方式和语体特征三个层面上所展现的不同特质进行了深刻、全面地对比研究。进而指出秉着宽容和甄选的态度研究网络委婉语,能润滑语言交际,有效减少文化冲突,促进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