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田筱丹 《殷都学刊》2013,34(3):42-49
辛亥革命以南北议和取得成功而和平地步入共和之路.毫无疑问,袁世凯的妥协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缺乏以袁世凯为主角的研究现状是难以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课题的.因此,对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妥协内容及其生成历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丁健 《殷都学刊》2013,34(3):37-41
探研民初政治,袁世凯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历史人物,他对共和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其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袁世凯因共和认知十分肤浅,所以对政党政治漠不关心;因缺乏民主意识,所以对国会意见并不尊重;因过分信奉权力,所以一步一步脱离共和的羁绊,不断集权,乃至帝制自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袁世凯的一生,其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袁世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施政讲究实际效果;其次,他关注的不是制度本身的优劣,而是制度能否在民初行得通.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勇 《学术界》2004,(2):66-78
袁世凯的帝制自为既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剧 ,更是袁世凯个人生命历程中一个最大败笔。不过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去考察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可以看到袁世凯帝制自为既有其历史的必然 ,更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在其中起到发酵、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9,30(4):67-71
孙中山集团属于共和立宪派,主张大权归议会、责任内阁、地方。袁世凯属于君主立宪派,主张大权归总统,议会仅供咨询,议员只是顾问,内阁是侍从,仅供奔走。双方是对立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合作。合作是暂时的,冲突仍然难免。  相似文献   

5.
苏全有 《船山学刊》2005,(4):136-138
《二十一条》的签订,史学界多认为是袁世凯称帝心切所致,实乃日本为压服袁世凯政府而实施的一箭双雕之计,我们从袁对《二十一条》说帖的批中当可知道他在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辫子明君的歌功颂德充斥银屏,所谓历史剧让人倒了胃口,因此没看《走向共和》。听人说此剧其实很好已是后期,打算重播时再看。殊不知此剧只播一轮,于是失诸交臂。近日从友人处借得光碟,有机会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印象确好。特别是对某些人物如李鸿章的重新评价,言之有理,翻之有据,使人一新耳目。给晚清那个腐败朝廷的折烂污擦屁股,李鸿章已经尽了全力。是慈禧们使他戴上“汉奸”的帽子。卖国的首犯是慈禧和她宠爱的王公贵族。《走向共和》中有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人物,那就是不断地把共和扭向专制的阴谋家、野心家袁世凯。他玩弄的种种扼…  相似文献   

7.
通过评述袁世凯与周学熙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他们的真实面目 ,他们的抉择正确与否对历史所产生的正负影响 ,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8.
刘晓民 《甘肃社会科学》2007,(3):205-208,156
民国初年是中国现代化的肇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思想在这里对抗和交融.袁世凯和宋教仁的思想代表了民初政治中两种扞格不入的法政观.二人思想冲突的根本在于二人对东西方政治传统认同迥异,尽管都以建设共和为目标,袁世凯坚持中国传统延续,宋教仁则受西方思想影响极深.二者在共和观念来源这个基本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歧,以至于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的关系认知上分道扬镳.袁世凯以道德为目标,法律为工具,政治在法律之上;而宋教仁认为政从法出,法的位阶高于政治.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的发展,敌我斗争出现了新的格局,为此孙中山在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并以其为基础进行了"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种种努力,但因不合中国革命实际而终成泡影.历史实践证明,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说明历史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幕府规模庞大,在其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中,幕府人员译撰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规章制度,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堂,还亲自参与新式军队的编练,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幕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袁世凯疏通关系,争取练兵机会,清除外围障碍,使袁世凯始终都控制着其赖以生存的军队。  相似文献   

11.
邹朝春 《船山学刊》2013,(4):152-156
在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谭人凤与当时的绝大多数革命党人不同,他对南北议和有着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他态度明确,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反对优待清室,反对将革命成果拱手让给袁世凯,力主武力北伐。议和结束后,谭人凤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南北议和一直持否定态度,继续揭露南北议和,这充分表达出了他对民国命运和共和政体的关心。  相似文献   

12.
在袁世凯组织清廷责任内阁时期、袁世凯确立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时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德关系客观上朝着互利并逐步趋向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同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和中德两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客观互利需要。同时也说明,在辛亥革命模仿西式民主与西式外交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对德外交逐步由被动走向主动。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满红  李慧 《晋阳学刊》2005,6(1):81-85
在清末立宪活动中,幕府人员帮助袁世凯完成了对立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参与的转变。同时,幕府人员积极参加清末的宪政改革,在中央编制了新官制方案、在东三省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天津试行了地方自治、在直隶进行了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同时也有利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袁世凯积极投身其中,与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立宪,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参与官制改革,推动资政院设立,在直隶搞地方自治。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政治近代化,在中国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与周学熙关系考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与周学熙关系一度十分密切 ,相互信赖 ,探析其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原因 ,传统的世交和姻亲关系 ;二是主观原因 ,两人的思想相通 ,经济利益相关 ,以及周学熙的个人素质 ,袁世凯的知人善用。正是这些原因构成两人紧密关系的基础 ,成就了袁世凯———周学熙集团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社会变革中,袁世凯曾先后提出了乙未条陈、丁酉说帖、辛丑奏议等三个方案。作为清政府社会变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和重要实施者,他在政治方面积极推行司法改良,引领预备立宪;经济方面支持民间自由设立工厂,保护和奖励各种实业;军事方面编练新军;文化教育方面办新学,废科举;社会方面创设了巡警制。袁世凯之所以主张并实施变革,主要是出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对朝廷的忠心,以及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过人的胆识。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作为驻朝商务委员,在1887-1891年期间,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全力处理“朴定阳事件”及由此引起的中朝两国的外交纠纷.但随着对朝交涉的失利与对时局认识的深入,从1890年,袁世凯一改此前的强硬做法,用和缓的办法,对说的策略,艰难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而为中朝两国在“朴定阳事件”上的体面收场铺垫了基础.史实说明,史学界对袁世凯驻朝期间的评价并不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18.
李刚 《兰州学刊》2009,(8):223-226
袁世凯和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自从19世纪80年代在朝鲜结识后,他们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搞清他俩的关系对揭示清末民初各种势力交叉、分隔、纷繁芜杂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的赋税思想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前后 ,袁世凯在封疆大吏和民国总统任上 ,利用职权整顿税收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 ;同时他还注意增加进口税和减轻出口税 ,加强国货竞争力 ,对近代中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深信不疑地认为,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历史必然。其实,在袁世凯出山一事上,似乎偶然性的作用更大些,但并非否认其自身因素所起的关键作用。由于历史发展是靠合力,形势永远比人强,因而片面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有违历史真实。袁世凯复出看似历史的必然,实则各种因素际会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