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文学作品发行后被搁置在书店乃至发行部的橱架上而几乎无人问津时,余秋雨散文的畅销的确很令文学界为之气盛。不少评论家因此认为,余氏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有人说余秋雨散文“使广大读者不能不惊叹: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现了”(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芳旅)到(山居笔记)印象》,《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笔者不想妄论余秋雨是不是真正超拔于文学史之上的大家,但认为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尚未给予准确的价值定位,对余秋雨的某些误区乃至危机也注重…  相似文献   

2.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王妍余秋雨以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一系列震聋发聩的宏篇巨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界、文艺界更是为之精神一振。人们热切地关注着他的这些与几十年以来的散文从内容到风格上都迥然相异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特色浅析高航文化散文,是近年来散文园地里盛开的奇葩,它以高远的历史眼光探视人类发展的足迹,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表达了一种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注目。余秋雨便堪称这方面的大手笔,他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中写下的系...  相似文献   

4.
散文母题摭谈张屏当前的散文创作,自从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叫响,便有“文化散文”的倡导。一时间,许多散文家竞相开掘中国文化历史。这似乎是好事,文化意识的自觉,毕竟标志着散文的进步。然而文化乃植深根在人的学养乃至无意识里,在成熟的散文中,文化只是一种天...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5,(8)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而且一经面世就风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当然也同时引起了"有很多历史知识错误"等非议。经过了近十年的冷却,作为普通读者,仍然有绝大部分深深受到其散文人文魅力、艺术魅力的吸引。通过全景式扫描余秋雨山水游记散文,可以发现,其散文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三境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概括;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流俗;而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含义则可以用"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看山不是山"的人文魅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历史哲思和现实批判等方面,其艺术上的通俗而不流俗主要体现在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与感性等方面。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看山仍是山",乃在于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散文创作内容、方式,是他洞悉生命、世事之后主动选择的对自己生命感悟力的解放,并以此对大众文化普及的担当。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迎来了中国文坛的欣欣向荣景象,让人难以忘怀的是90年代大散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这种文化大散文包融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往往从历史古迹出发追循历史现象,解析社会兴衰,感叹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变革、历史与文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辛酸、悲凉的艰难历程,具有一定历史透析力。《湮没的辉煌》(夏坚勇著)、《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巴荒著)等堪称代表作。  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出现,首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90年代初青年读者争相传阅《文化苦旅》,曾一度出现“文化苦旅热”及“余秋雨现象”。后来夏坚勇、巴荒等…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报刊频频发表“女作家”描写购物、美容和逛商店之类的消闲小品(而后被评论界称之谓“小女人散文”),并被当时媒体炒作得相当红火,继尔以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问世,一批理性胜于情感,学问大于体验的“大散文”更被不少报刊乐此不疲的选发。于是乎不少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纷纷改行创作了大批散文,终于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剖析 ,着重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层面。分析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从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层面对中华文化进行的追溯、反思、求新 ,以及对中华文化深蕴的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的点揭  相似文献   

9.
徐治平是一位蜚声广西文坛的散文作家。他大学一年级就在《羊城晚报》发表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敲开了散文艺术宫殿之门;二十多年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在金笋丛生的地方》和《海灯法师弟子在边关》,最近又出版了散文理论专著《散文美学论》。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了他的散文理论,以特异的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瞩目和赞誉。  相似文献   

10.
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写作姿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散文中所持的写作姿态 ,是其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境界、格调的决定性因素。论文以此为角度 ,试图从可贵良知的贯注、文化生命的感悟和真性真情的抒写三个方面 ,全面论述余秋雨散文写作姿态所涵盖的具体要素、特点、成因及其价值 ;指出这种写作姿态不仅成就了余秋雨 ,而且对提高国内当下散文创作的质量与境界也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文坛繁华竞逐风流辈出,大大小小的文学/文化景观,像一幕幕文学/文化悲喜剧,喧嚣着中国文坛,传递和透露着90年代中国文坛的种种春风秋月。王朔痞子文学,钱钟书“象牙塔”的故事,贾平凹《废都》爆炸,王蒙躲避崇高,李泽厚告别革命,余秋雨文化散文等等,中国文学/文化大剧,前赴后继气象万千,令人眼花缭乱。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到今日他们有的落幕有的退隐,有的式微有的告别,更替着一天天的风骚。中国文坛似乎只有呼喊高贵健全人格永不疲倦的余秋雨,自1992年携《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以来,一路高歌猛…  相似文献   

13.
王萍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54-156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越人气质潜在地契合了散文的内在特质,这成为其成功的基点;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在秋雨散文中体现为史论式大散文的文体建构和“雅俗共赏”的文化建构,契合了世俗审美心理。而其理性精神使秋雨散文提高了品位的同时,也损害了散文的“灵性”特质,最终导致了秋雨散文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末开始,林非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我和散文》《我爱读散文》《对当前散文创作趋势的思考》《散文的使命》《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等。此外,他还为不少研究者的散文理论专著和散文选集写了序言,这些序言都程度不同地阐发或论述了他的散文新观念。新时期文学中,在散文界,林非是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史家、散文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7.
文化散文一度来异常兴盛,但自余秋雨以来还未出现另外的特别成功者。这种奇特的现象不由得我们反思文化散文的特质。本文以为,文化散文是新时期以来的新文学现象,它随着教育普及和生活富裕而出现的新文学需求而发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表现形式。对余秋雨的个案分析也印证了这种状况。面对新的文学现象,文学批评必须从过去雅俗的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调整姿态。而文化散文的兴盛,也预示了介于原先雅俗之间的文学领域以后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讲求"和"、"善"、"真",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去审视他笔下的人物、物象、事件和道理.他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辨别是非曲直,赞颂和弘扬的是善美,批判和鞭挞的是荒谬和丑恶.他的散文,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内涵,追求文化的真实,真理所在.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以其闲适淡雅的独特风格饮誉散文界。他早年写作新诗,致力于文学批评,撰写过50余万言的论著,尤以《英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好评,还独立译成莎士比亚作品40卷。他的文学业绩是多方面的,而散文独标一格,成就显著。梁实秋与散文结缘,可追溯到20年代初,1927年出版的《骂人的艺术》初露小品锋芒。他真正饮誉散文界,是在陆续写出《雅舍小品》的40年代。1939年至1947年,他共创作雅舍小品34篇,于1949年结集出版,风行一时,至今发行50余版,居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雅舍小品》,是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的奠基之作。朱光潜…  相似文献   

20.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的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秋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