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形成的主体基础;从“类生活”到“生活的类”的历史发展,反映了马克思的人学思维方式从生存论取向向审美论取向的革命性转变;正是在这种革命性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才真正形成其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运用农户参与式评估法获取农户基础数据,依据农户生计资产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农户,从农户住居建筑、装修、室内设备3个方面剖析不同类型农户住居消费行为.结果表明:(1)非农多样化和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农户通过雇佣劳动力、购买多样化的材料构建与装饰安全型与享受型住居建筑,农业多样化、专业化及兼业化发展型农户购买单一的材料,投入自身劳动力和换工构建与装饰生存型住居建筑;(2)不同类型农户对室内设备消费均表现出关注水电燃料设备,但重心各异,主要体现在燃料设备和家电设备方面.  相似文献   

3.
“爱智慧”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它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爱智范式的形而上学发展到顶点 ,必然回转到它的超始处或开端处。人们从对智慧的欲求、占有和追寻 (以人与智慧的对立为前提 )回转到重新思考人的生命与智慧的和谐一致就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从“爱智慧”到“弃绝智慧”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诗经》蕴涵的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样貌。《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其中居住建筑方式有“宫、室、屋、宅、家、居、盘、宇、穴”等;居住建筑格局有“堂、庭、寝庙、仓、廪、厩”等;居住建筑习俗有“居住建筑选址仪式、居住建筑落成仪式”等。以上各要素融合、统一、凝聚形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特质,反映出周人的居住建筑是以井田制为基础,以家庭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以现实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整体文化蕴涵。《诗经》居住建筑文化是周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地域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发展进程中富有创造性的成果,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从“两个大局”思想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演进脉络,本质上体现了我国发展方式从服从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抓住时机,积极促成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日本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以“难题考验”,神话为主线反映了从渔猎到农耕的生产方式转变;“从妻居”到“从夫居”的婚姻式的变革,本文探讨各民族神话中此类情节的文化含义,并述及作为成人礼俗中青春期验证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了房价平稳的重要性。近年来,日本兴起的“住居福祉学”。更从“民生福祉”的视角将房地产业的民生性质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看,凡是重视房地产的民生性质.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消费市场而非投资市场的,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就比较小。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以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史上独具一格,随着时代的推进,经济模式、住居方式、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变更都影响以至破坏着蒙族民居的原始风貌。立足建筑文化保护的视角,从蒙古包的起源和型制入手,对蒙古包建筑空间组织格局、陈设与装饰手法等诸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关于蒙古民居价值性和艺术性的探讨,倡导对现已弱化的蒙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其艺术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唐克扬的《从废园到燕园》是在“校园建筑史”这一视角下对燕京大学历史展开探索的代表作品。在本书中,作者对燕京大学的“校园建筑史”进行了详尽到位的阐释,带给读者以超越建筑物本身的文化思考,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校园建筑史”在文化诠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住宅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表现之一,它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一种标志。从穴居野处到高楼大厦的人类建筑史上,存在着一种原始的住宅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及其相关的“干栏文化”在我省的情况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宪法成长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主题 :其一是“从专制到民主”,它反映的是法律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制度架构方面的变革对法制转型的影响 ,以及法制转型过程中法律所表现和确认的政治内容上的变化。其二是“从人治到法治”,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中 ,政治结构中统治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 ,反映的是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特别是法律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因之 ,从制度上考察近代以来特别是 2 0世纪前 5 0年 ,中国社会从传统专制制度下的人治主义统治方式向现代民主制度下的法治主义统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中国法律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东方是古代文化和建筑中重要的空间方位,以东为尊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人类早期原始时空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昼夜更替现象中产生最早“东”的意念,而真正意义上的东向方位则是通过长期的日影时空测算实现的。同时作为最早方位的“东”而言,其代表性的天文现象和时空测算原理对早期建筑的朝向方式影响很大。为了理清东方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建筑遗迹中朝东方式的归纳和分类研究,发现古代建筑“朝东”方位观的规律,重新认识早期原始时空观的作用和时空测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理解古代天文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努力挖掘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民间生存方式。他对质朴、简单的生存伦理和生活方式的书写,使我们在其阴郁的小说世界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晦暗生活里的亮色。苏童延续近三十年的“香椿树街”写作,见证了一个作家从先锋到民间、从逃离到回归、从人性之恶到人性之善、从晦暗到澄明的写作变迁。  相似文献   

15.
心灵的回响——禅宗美学中“听境”的审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禅宗美学中“意境”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意境”经营的构成要件与实现过程——从现实世界(自然的实境)向审美世界(心灵的虚境)转换。继而从“听境”这一心灵触动与禅者顿悟的关键入手,提出“听境”的审美观念及其对“意境”阐发的独特方式,再以大足石窟圆觉洞为例剖析了“听境”之美在建筑空间经营中的设计方法与物化过程,并指出“听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怪诞的魅力     
本文试图从主体审美心理层次的角度出发,探究“怪诞”建筑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指出“怪诞”建筑艺术美能激发主体多层次、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能调动主体多层次的心理“缠绕”。同时,从设计思想到视觉形象,并结合具体作品总结“怪诞”建筑艺术的二种表现特征,强调“怪中存理”是“怪诞”建筑艺术富有魅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来,“反映生活本质”这个提法,似乎成了某些文艺评论者手中一付万能的药方。他们肯定一部作品时,可以从中抽出几条干巴巴的筋说明是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他们否定一部作品时,也可以用几条空洞、抽象的政治概念判定它没有反映生活的本质。眼下,我们就迂到这样的评论者。有人说:揭露林彪、“四人帮”罪行的作品因为描写的是生活中的阴暗面,不是“现实的主体”,因而不能反映出我们时代的“主流和本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形体构成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这种理据是意识、制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取向的阐释,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时代性。《说文解字》中的门部字不仅反映了在中国古代“门”这一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制,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具有内敛特性的文化观念在建筑形式永久性上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沈阳“西洋古典式”住宅建筑的调查考证,研究此类型住宅建筑所反映出的近代沈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总结此类型住宅建筑的特点。利用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和分析沈阳“西洋古典式”住宅建筑的历史背景,并对几个典型建筑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此类型住宅建筑的建造特点和建筑风格,确定了沈阳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建筑的形式。由于沈阳近代历史时期的背景,决定着此时期的住宅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反映出近代西洋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沈阳的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沈阳地区近代住宅建筑独特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