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民居是中国古老居住形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直是关注的视点,但是人们惯常于从建筑形态和建构手法以及地区、民族差异上来研究、分析民居。四川夕佳山民居在布局和平面组合、民居结构和外观造型、民居装饰和细部、景园艺术手法等方面所表达的哲学、文学艺术、人生的诸多理念是为营造一个寄予着居住者的传统人文理想和生活意识的“情景教育空间”,并通过视觉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来实现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我们今天如何在居住环境、校园环境中体现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锐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延续了日本传统空间之间相连接、内外空间似隔非隔、室内庭院和室外空间延续的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语汇,使建筑趋于平面化,空间形态以几何体为主,简约清新。在分析藤本壮介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其设计方法,尝试用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设计"四合院"。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居的中庭建筑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民居大多采取院落的形式,即中庭空间,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自然人”的需要,如阳光、空气、水等,而且为“社会的人”提供了劳作、交往、集会、娱乐和安全等多种需求的保证。各地民居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风俗习惯,利用中庭空间形式的不同来调节温度、湿度,并在中庭布置庭园、山池、树木、花卉等来改善居住环境。现代中庭设计可以从传统民居的中庭空间中得到启示,利用中庭空间来改善环境,为室内人工空间提供自然生态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
建筑类型学的应用生活方式与住宅形式多样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以“生活方式”来给住宅建筑分类,并以生活方式对住宅中心空间的影响为例,寻找生活方式与住宅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并且为打破目前集合式住宅的单一性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园林看空间的中国建筑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范,它将建筑溶入到空间环境中,并因人的心理时空的变化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境。其卓越的空间处理手法和造园技巧,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建筑艺术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一些建筑形体设计中对檐口、梁、柱、墙等建筑实体的处理方式,提出和阐述了“实体空间化”这一建筑形体设计手法,这一手法的实质,是借助建筑实体内部融入使用空间的办法,对建筑的某些实体进行保留其建筑形象特征和形象意义的变形,同时实现建筑内部窄间的利用、建筑自身形体的完善和建筑形体与外部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扬弃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从形式层面解决现代主义建筑异化矛盾的进路,转而从空间的层面对其进行解析。传统建筑理论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后者继承科学的理性空间思想,以此作为其理论原则的核心并统摄其他相关要素。现代主义建筑在理性空间思想统摄下使目的性功能变成客观量化目标,方法性构造演变为力学实证手段,结果性形式成为数理几何的呈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就是理性空间,把握这种本质才能摆脱矛盾、走出困境,达到"诗意栖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院落住宅是我国传统的居住形式,晋中院落建筑由于商业文化和防御意识等多元影响,形制、组合布局和风格特征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征,是传统院落空间的典型代表。作者结合实地考察的资料,分析了晋中院落的墙、门等空间限定要素的具体形式和限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院落不仅满足了居住的功能要求,而且是地域条件、社会意识和伦理意蕴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0.
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水体为主景营造私家住宅园林的范例。网师园按照空间性质可以分为以水景为主的主景区和以建筑为主体的住宅建筑区,住宅建筑区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会客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和宴会庭院区。通过对网师园各个分区空间组织特点以及空间之间组合的手法进行分析,学习网师园在园林空间组织处理时用到的明暗对比、以小见大、丰富空间层次的手法,利用有限空间既满足了生活、起居、休闲的功能,又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5.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