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析区内投资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杨凌示范区与西安高新区、陕西省高新区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比较,提出改善杨凌示范区投资环境的若干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建设,解决杨凌示范区投资环境瓶颈问题;(2)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走特色农业之路;(3)大胆创新人才机制,盘活现有人才存量,真正做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4)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杨凌城镇化建设;(5)打好会展牌、旅游牌,加强与区外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在小生产化的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它还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之后土地包给谁、土地保增值和农民增收等问题。与其他地方相比,杨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以土地流转为先导、以产业规划为依托、以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政府资金为支撑、以帮农富农为宗旨、以涉农帮扶为创新的新型合作社模式。近年来杨凌的合作社发展迅速.形成了众多模式,并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职能,但也存在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发展乏力、发展保障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并结合实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小、重复性分散型经营;组织机构运行不规范;产、供、销体系不健全等,从而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应当从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进行合作社之间有效合并或重组,扩大规模,创建品牌;争取政府在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农户经营模式的现状与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即示范区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农业经营效益的相对低下以及农民本身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5.
农村环境卫生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通过分析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公共属性和特殊性,指出中央政府应成为农村卫生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建立明确的农村卫生主管部门,直接投资鼓励垃圾处理的科学研究,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制度,适当引入市场力量,以有效提高农村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6.
杨凌示范区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单位的科研成果、6个成果转化企业和 4乡 1 0村 1 1户农户的收入基本情况作了重点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杨凌示范区有科研成果 5 0 0 0余项 ,其中理论研究成果占总成果数的 3 0 .69% ,直接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成果占总成果数的 3 2 .67% ,农业栽培和丰产配套技术类成果数占总成果数的 3 6.63 %。杨凌的科教硬件优势、人才优势、科教信息传播、交流、推广辐射优势使杨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解决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应做到 :(1 )对杨凌示范区科教单位的 5 0 0 0余项科研成果应按其属性进行分类管理 ,重点促进现有 3 2 .67%可直接实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工作 ,注重农业增产增收是多项科研成果结合应用的系统工程作用 ;(2 )论证认为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推广模式为 :“农户 科学家 公司 市场”;(3 )根据杨凌农户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 ,注重用相应层次技术、资金要求的成果对农户种植、养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 ,树立农户科研成果转化致富典型 ,最终使全村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本业增收和转移增收是农民增收的两条必经之路。本业增收的关键是成立农民协会 ,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销售有机组织起来 ;转移增收的关键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转移增收是农民整体增收的根本出路。加入 WTO对农民本业增收利弊各半 ,但有利于转移增收 ,杨凌示范区农民增收应采取的对策有 :成立农民协会 ,指导区内农业有序生产 ;成立“三农”发展学院 ,加强对区内农民的教育培训 ;取消户籍限制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等  相似文献   

8.
奥尔森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自身也存在“困境”,意识形态对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实际上是从影响个人的效用函数出发,改变其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结果。本文通过大路前村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的案例介绍,分析在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村民的意识形态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的作用,初步检验了意识形态可以促进集体行动,从而使集体行动走出困境。大路前村长期形成的包括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在内的意识形态,有效地影响了村民的成本-收益比较,较好地解决了合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描述了我国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特征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供给渠道及主体行为的局限性、供给内容的不平衡性、供给区域的不平衡与时间的不合理。同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民职业教育新理念、形成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供给体系、形成与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的内容新体系、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等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杨凌示范区的中心任务之一。在这方面示范区既有独特的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 ,为加快科技产业发展 ,示范区必须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 )充分利用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 ;(3 )加强制度创新 ,创造良好的环境 ;(4)突出产业特色 ,抓大育新 ;(5 )重视利用资本市场 ;(6 )树立杨凌品牌 ,创造明星企业  相似文献   

11.
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我国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新定位提出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探索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现代农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凌示范区经过5年的实践,通过"政府牵动、项目带动、企业拉动、专家推动"的思路和办法,探索出了"杨凌模式、金坤模式、展会模式、基地模式"等四种有效的示范模式,打造了杨凌品牌,创新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杨凌农业科技示范的效应、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凌的科技示范工作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创新了组织形式,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发展,打造了杨凌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但科技示范还存在力量分散、农民接受方式未改变、农民难于应对市场等问题。应进一步发挥杨凌示范区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加快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建设,探索新的农民组织、农业经济合作形式,突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构建政府、大学、企业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浅析杨陵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科普旅游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以及科普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杨陵地区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从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潜在等待开发的资源入手,对杨陵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杨凌示范区农业旅游特色定位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能为杨凌示范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杨凌示范区具有样板示范的本质特征,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地理区位优越,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部共建的管理体制及已经形成的形象与宣传优势又为其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杨凌示范区应该建成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尽快制订杨凌旅游业总体规划,开发新的景点、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要加大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养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6.
旱区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解决旱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做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这篇大文章,是党和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最为根本的战略任务。为此,杨凌示范区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示范水平,不断增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了农业园区发展相关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充分调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园区评价体系,测算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数表明其处于自身成长发育阶段;其中科技水平最高,其次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园区规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