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宗教作为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人们对支配着自己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头脑中作了幻想的反映,在原始社会中这种反映表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对纯自然力的异己力量方面.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别是在阶级对抗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由于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进行神权统治,广大人民群众又不得不幻想通过宗教来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于是,宗教带上了人为的因素,具有了一定的欺骗成份.历代的宗教家们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竭力汲取世俗的思想道德文化内容,为宗教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又很漫长的国家里,宗教对文化的吸纳尤显突出,儒家的祭礼、佛家在中国境内的诸多宗派、道家尊老子《道德经》为经典等都具明证,所以,宗教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宗教文化反转来又影响着人们  相似文献   

2.
<正>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在原始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了宗教。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社会苦难,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精神手段,致使宗教得到极大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由于人们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高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内涵、待征及区别 ,以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敌友 ,集中精力依法打击邪教顽固势力。  一、邪教不是宗教宗教 ,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经典性地表述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宗教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不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也不是社会存在中的永恒,而是在人类意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其次,宗教过程既是一个物质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不断自我肯定。在宗教过程中,人们不仅确立了超世界的形象,而且确信这些形象的实在性。人们也不止于以“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会通过人的情感、情绪以及其他主观的个体因素来感受和体验超人间的实体存在,而人的需要、依赖感等要素在宗教起源上都具有心理学意义。所以宗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谶纬与宗教     
谶纬与宗教,有不解之缘,然而,谶纬不等于宗教,宗教也未包括谶纬在内。那末,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政治、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属于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它不可能是超越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马列主义一再明确指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是相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也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了的。宗教的最大特征,就是把人间力量歪曲为非人间力量;把事物本身的力量歪曲为非物质的外界力量。尽管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和区别,但它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仍根源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識形态,它是現实生活在人們头脑中一种虛幻的、颠倒的反映。恩格斯說:“一切宗教,不是別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們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們头脑中的幻想式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間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論》)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科学是宗教的死敌。科学的每一发現都打击着宗教迷信。科学和宗教是根本对立的。科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識是和所謂“神的意志”的宗教教义根本对立的。宗教是虛  相似文献   

7.
尽管宗教是一种表现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宗教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着极大的可能性,只要方向科学、正确,措施得当、可行,宗教也能成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自古于今延绵不息。它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忧患意识,作为集各种痛苦与焦虑情绪为一体的情感状况,与心理学相联系;作为支配人们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的一种动机类型,与伦理学相联系;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广泛地表现于各种意识形式之中并构成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与认识论和历史观相联系。本文拟将忧患意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心理范畴作粗浅的分析。忧患意识的形成和普遍存在的根据忧患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作为一个结果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在与哲学、日常经验、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的区别中获得自己的规定的.(一)科学认识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1、科学与宗教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一定的崇拜仪式为标志的信仰,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消极、软弱的表现,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只要求信仰,不许疑思追问.科学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理解和控制世界的能力,它的结论必须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2、科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象来反映人所生活的世界,借助美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科学影响的是人类的理智和逻辑.艺术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科学则是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世俗化和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宗教作为弓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而且还将会对一部分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然而,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的门槛,这是一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千变万化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世俗教育的影响佟德富,杨桂萍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特质等。对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道德、...  相似文献   

12.
安徽芜湖市十三中金壹同志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宗教的反映过程的事实基础”大大缩小了,但是,作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仍长期存在,宗教反映本身也将长期存在,宗教仍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甚至会有所扩大。 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是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范围内,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们思想觉悟存在差异,都为宗教发挥它的世界观功能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客观条件。当宗教意识在一定情况下使人们对宇宙力量产生敬畏时,便会成为人们不懈地探索宇宙奥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宗教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张永庆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对社会生活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任何革命政治力量都不能漠视和回避宗教问题。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  相似文献   

1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它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性,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宗教自身需要,也是信教群众要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环节,宗教活动要有其政策保证和法律保障,要正确引导,按其规律办事,打击邪教,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比较悠久,但可考证的史料却很少。因此,研究鄂伦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不能不依靠大量存在于鄂伦春民间的各种传说、神话,说唱、叙事歌及萨满神曲等。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原始信仰观念。即: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信仰习俗对于鄂伦春族的风俗礼仪,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恩格斯曾写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获得这样的反映。”费尔巴哈也说过:“自然不但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而且是它的始终如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民族心理与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又如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过一个描述社会结构的“五种成份公式”,这五种成份为:(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体现生产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以神道信仰为特征,相信并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创造与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在科学的无神论者看来,宗教是人类处于迷误和愚昧状态下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实质是信仰主义和宿命论,它是反科学的。但是,在宗教唯心主义者看来,他们信仰的宗教观念是“真理”,是“美德”,是追求某种“至上的境界”。这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 ,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 ,而是在人间 ,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 ,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 ,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从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存在的比较稳固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这种稳固性长期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一点正是研究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规律的一把钥匙。研究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的规律性,既要对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作宏观分析,也要从微观方面揭示社会诸因素和民族相互联系中的具体矛盾。  相似文献   

20.
<正> 英国学者海伦·加德纳指出:“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这两倾向在张力下的共存,也许是每一种宗教的本质。”这话颇有见地。所谓“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所谓“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于现实世俗世界之中。神与彼岸世界的超越性和人与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构成宗教的基本命题。正是在解决这一命题中产生了宗教的调适功能。 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 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上。从宗教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看,调适就是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那么,人为什么要创造一个神,然后又拜倒在神的脚下,虔诚地敬拜神呢?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作了许多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解释,恐怕都不能回避人与神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才需要创造一个神呢?一般说来,是在人还不能驾驭自然、社会的时候。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