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悲剧与审美超越──无限超越论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悲剧与审美超越──无限超越论初论赵建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92)研究生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人的本质欲望究竟是什么?自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以来,人这座神秘莫测的司芬克斯迷宫就展示出了“她”那不可抵挡且日益剧增的强大魅力,因而吸引了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2.
尼采哲学散文、格言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使人们感到,他的哲学随意而松散,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尼采哲学有其清晰的逻报线索,那就是,以人为核心展开其思想,人的本质、人的超越、人的超越的条件和途径──文化的重建,以此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精神。自有哲学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平等、自由、博爱”等,表明了不同时期的哲人对人的浓厚兴趣。但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使这一研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现…  相似文献   

3.
走上超越之途──读《感性的超越》王汶成这本书所论及的问题相当广博,作者把他所论及这些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恩主义经典文论的阐释,二是对美学和文艺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三是对新时期具体文学发展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关注。毫无疑问,这个归纳使论文集...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存既是一种有限生存,又是一种无限生存.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寻求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探索超越生存有限性的可能与途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历史上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超越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宗教救赎模式、自然认同模式、理性超越模式、本真生存模式和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有效克服了宗教救赎模式的虚幻性、自然认同模式的直观性、理性超越模式的抽象性及本真生存模式的无助性,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实践的,是实现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的惟一科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建国方略》的(孙文学说)中,孙中山在注重“行”的“行易知难”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力行”的革命学说。这种革命学说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伟大的一生就是闪耀着这种革命精神的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革命奋斗的一生。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孙中山的这种革命精神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在《孙文学说)中,孙中山阐述了“行易知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学说,这种认识论学说鲜明的特点是注重行,强调行,把行放在整个认识论学说的重要位置。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行”一般是指个人…  相似文献   

6.
纵向的历时轴,是考察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这一维度,审美活动以其特有的超越性,与其它生命活动在动机、态度、过程、能力、对象、内容、成果诸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从动机的角度看。审美活动严格区别于现实活动(实践活动、理论活动,下同),在现实活动,是为了满足“粗陋的实际需要”而去刻意片面占有,拥有、享受对象,要受“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的限制,因而是一种外在的、生存性的动机,又是一种自私的动机,渊源于一种巧装打扮了的无法最终区别于动物的“生存竞争”意识。因此,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相似文献   

7.
自柏拉图以降,尤其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理性向天赋观念、神权统治公开宣战,在哲学、科学、史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类理性的伸张和胜利,使理性本身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生活本身的这一理性化趋势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这一趋势的背后潜藏着置人类现实生活世界本身于不顾的危险。而这一危险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为海德格尔所预言。海德格尔以智者的风范检视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他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忘却人之存在而在思辨中追求发现存在之存在的历史。因…  相似文献   

8.
超越在场的东西──兼论想象张世英1.人们为什么老是盯住一点在场的东西,而不放眼注意一下周围的不在场的东西?为什么总要认为只有存在者存在,而不存在者不存在?或者用海德格尔的一句更有哲学高度的话来说,“为什么有现实存在物而没有无?”①这三个问号所表示的,...  相似文献   

9.
困境与超越──关于纪实文学的思考降红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纪实文学在我国文坛日渐兴盛。这种兴盛不仅表现在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市场上占领重要一席之地的地位,也表现在纪实文学确实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创作成果,出现了众多优秀之作。纪实文学热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封闭性及其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解决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调节,即自我消解,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问题封闭性的表现。生命的继续决定了心理问题的必然伴随,传承优秀心理文化,超越不良心态,是真正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超越是指对某种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条件、限制的突破。历史上,在人的超越的思想中,超越生死之“大限”的思想,则代表着人的最高的超越追求。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生存,即有生必有死。既然生同死无法分割,死是生的必然结局,死便成为生的最大威胁。因此,在许多人那里,对死的畏惧也就成为人生的最大畏惧。法国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得很形象,“让我们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带锁,都判了死刑,他们之中天天有一些人在其余人的跟前被处决,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从他们同伴的境况里看到了自身的境况,他们充满悲痛而又毫无希望地面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与死亡是哲学不可回避且历久弥新的话题,亦是人类锲而不舍、苦苦探索的千古之迷.我们应当借鉴中西文化众多生死智慧,思考和探讨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死亡的途径,为现代人解决死亡带来的恐惧与困惑,合理地规划人生境界和生命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纵观各种思想,对人的解读有三种基本样态:其一是理性主义存在论的解读;其二是非理性主义生成论的解读;其三是实践唯物主义生存论的解读。三种阐释存在着文化相关,前者为正题,次者为反题,后者则为合题。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制约着人的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陈爱华 《江海学刊》2015,(2):40-46,238
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围绕"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二律背反、理性—人所蕴涵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形态"的基本问题,他揭示了当代人与自身力量的关系被作为商品的知识所中介,进而导致人与其自身力量的二律背反;围绕"伦理—道德形态"的基本问题,弗洛姆指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缺乏设计"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之眼光,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二律背反。如何才能消除或者超越上述的二律背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弗洛姆试图从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构建基于生产性的人道主义—普遍伦理学。然而,在方法论上,他囿于人本主义伦理学及其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的运思,脱离了现实社会基础,在实践中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认同与超越──鲁迅小说文体新论林荣松鲁迅小说创作尽管数量不算太多,却以从内容到形式的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就其小说文体的建构看,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文体理想与追求中,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实质上就是人的危机。反思人的危机的现象和根源 ,必须以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科学发展观对人类走出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异化的性质,使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的超越就是关于存在者的本质之维和实存之维的追问;现象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为自身开辟道路。现象学视域中的“超越”有这些取向:只有进行着的体验和其所构成者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由此可以回溯到原初的奠基者;“人”基于本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而作出本真的决断;就趋向于神圣物的人而言,他是超越自身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者;其超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仰承;人是那进行着超越活动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①,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格里芬教授等人近年来所倡导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形式。与以罗蒂、霍伊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相比,格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从科学的层面出发讨论问题的,而罗蒂、霍伊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则主要是从哲学的层面讨论问题,所探讨问题的领域也宽广得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包括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尽管存在这些差别,但双方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