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语构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文献表明,方言中的习语构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重庆方言习语“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和认知理据;分析“遇得到(X)”构式的构件组成与语音、句法、构式义及功能等语言特征;从历时角度探析该构式的演变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话语选择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遇得到(X)”构式形成的语言理据包括过度分析、不足分析和隐性分析,其非语言理据包括具身体验性、认知经济性和语言生态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现代汉语中“不想当X的Y,不是好Y”的构式特征与逻辑意义、构式内部关系与语义变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揭示了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Z”形成的动因与理据。从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到“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理想、激励人们要有上进心”, 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Y”形成了常态表述,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正常预期;流行构式“不想当X的Y,不是好Z”的反常规异态表述,则反映出语言句式框架的演变路径,折射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追求“双向度人”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X无可X”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结构。它不仅在结构组成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感情色彩方面基本上倾向于贬义,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结合语料库,从构式特征对“X无可X”结构进行考察,利用“多重压传观”揭示其认知生成机制,认为该构式是由拷贝构式、否定构式、四字格构式等多重压制以及承袭“忍无可忍”的用法中概括类推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认知构式语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汉语特殊构式"比X还X"进行探讨。宏观上从构式理论角度对此构式的匹配性及生成机制进行阐述;微观上则探讨组分准入并形成构式句的具体识解过程。研究发现,"比X还X"构式的生成过程是构式的整体义对参与组分的压制和语义整合的一个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对"比X还X"构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此构式的认识,同时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有X好VP”结构有两个意思,一是表达陈述,正面、肯定和积极的意义;二是表达否定、反面的意思.针对第二种意思及“有X好VP的”结构进行讨论,先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有X好VP的”结构,其结构包括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袁原因或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结果并暗含“转折”的意思.“有X好VP的”构式的语用环境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某事,如果违背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该构式意义为警告或是威胁.“有X好VP的”构式中的“好”为助词,其意义是整个构式所给予的.同时,从历时的角度讨论其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该结构最初比较松散,认为“有X好VP的”是从“有X好VP”演变而来,最早形成于元代,这一构式的形成是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随着汉语"X族"表达式的流行,"X族"已然成为一个能产性颇高的构式。而学界对短语构式却缺乏关注,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族"的构式特征及其认知机制。"X族"为嵌入式的短语构式,具有构式完型效果,指别共有X行为特征的人群;认知机制上,"X族"构式主要涉及认知隐喻和转喻、以及社会、认知与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舌尖上的X”是在流行语“舌尖上的中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形成的流行语模.能够替换X的成分以双音节名词居多,整个结构的意义不能由组成部分直接推导出来,但与“舌尖上的中国”有联系,是典型的图式构式,表达“相关”的构式意义.流行语模“舌尖上的X”的形成和演变主要经过潜词期、创词期、蔓延期和定型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汉语口语存在一个典型构式“好(你/一)个X”。在结构语义上该构式可以分化为三个小类:好(你)个+消极性词语NP;好(你)个+表人名词或短语NP;好(一)个+NP/VP。构式“好(你/一)个X”的构式义是“结构赋义”的结果,三个小类在语境适切性、定指与不定指、焦点结构及主观性等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语用特点。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分析了构式的外部结构关系,“好(你)个X”通常前置,而“好一个X”倾向于陈述维度,可前置也可后置。最后分析讨论了构式形成的几个可能动因,如类推、非常规语序、反向认知、叠加强化和去范畴化等。  相似文献   

9.
X)整个一个Y”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隐性量表达构式,构式语义为说话人主观认定X已完全达到Y所表达的极限程度量并对此确信不疑。该构式常使用在具有强烈主观评价论断色彩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适切语境及语用功能。体词谓语句是构式形成的外部句法动因,构式成分的语义演变和主观化是构式形成的内部语义动因。重新分析和认知隐喻是构式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英语让步构式“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简称JBX-DMY)的研究一直未能解决认知识解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将识解操作视为认知基础,通过COCA语料观察,描述了JBX-DMY的识解方式、识解视点和识解方向,并提出在识解过程中存在“隐喻-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方式主要为顺序识解和同时识解;(2)该构式允准各种识解视点,但对识解方向有所限制,体现出部分能产性;(3)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涉及“隐喻-转喻”机制。另一方面还将JBX-DMY与汉语让步构式“即使X,也Y”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识解方式,但识解特点存在差异①。   相似文献   

11.
“X得可以”是现代汉语高程度构式,构式构件具有一定的准入限制,构式整体既可以位于句中作谓语,也可以作为句中的独立结构。其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通过情态肯定义“可以”凸显“X”达及的高程度“。X得可以”构式形式上由“X得Y”与“可以VP”两个构式叠加,继而省缩“VP”而来。“X得可以”程度义来源得益于语言的类推原则和“可以”从肯定情态到高程度的跨域投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对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进行教学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分别采用认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学习“V+P+P”构式的难度大于“V+P”构式,主要原因是前者的加工过程更复杂,使用频率更低;(2)在教授“V+P+P”构式时,认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好,主要原因在于前者为短语动词的意义解释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文章梳理出"X侠"构式的典型构式义和非典型构式义。其形成和演化机制与"侠"字字形体势的演变、"侠"的语素化以及基于语用的类推有关。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较少充当主语和定语。"X侠"构式的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X侠"构式具有主观性评价功能,最近发展出了讽刺、批判等语用色彩。此外,"X侠"构式的认知机制是变项"X"与"侠"分别构成的概念空间整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单向型概念整合和双向型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   

14.
“X都X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达形式,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基于语料库对“X都X了”这一构式的句法特点、意义及其前身进行研究,研究显示:“X都X了”中变项“X”多为单音节的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趋向动词以及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受构式中固定项“都”和“了”的影响,该构式具有“完成义”,同时根据具体语境还具有“劝勉”“强调”“感慨”“无所谓”等意义。与其前身构式“都X了”相比,两者之间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变项“X”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和微博出现了一类汉语新词汇"神X",比如神回复、神救场、神逻辑、神准等新表达。目前,不少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解析了各种汉语新词汇的认知机制,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只有三篇文章关注了"神X"新构式,且都只从语用层面浅析了这一构式。因此笔者试图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这一异常的或边缘性的新兴语言现象,解读其句法结构、构式语音语义特征以及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即构式和组成成分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压制。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此构式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语音语义结构,并且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压制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独立的构式,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山寨X"新词的诞生,是认知主体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过程。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由词汇地位降格为一个构词语素。"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缘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统计学习的方法探索分析“微X”构式的认知模型。语料分析发现:(1)“微X”构式的概念结构受到“微”ICM和社会性固有文化模式[+以微成多,+集微成义]多重概念变量的共同驱动,形成合成性认知模型,表征为[+形态细小、少、轻]、[+与微博相关的]、[+凭借微博方式的]、[+数量超少的]、[+空间超小的]、[+时间超短的]以及[+集微成多,+以微成义];(2)该合成性认知模型以形态模为原型中心,其他中间和边缘CM为非典型,以及微多、微义文化变量为调节变量。其中,原型中心形态模、非典型CM与调节变量微多微义,三者联动:一方面,三者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不同模式的凸显,另一方面,三者相互协作,相互重合,对应于不同模式凸显的连续变动,最终导致“微X”构式的动态意义分布。  相似文献   

18.
单宾语句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式是语言象征单位,是在使用中固化了的形义匹配体.用认知构式语法来观察汉语单宾语句,可以发现它有两大类构式:(1)基本构式,为相对封闭的微观动词实体构式;(2)复杂构式,为相对开放的宏观功能构式.所有构式都可能泛化而形成一构多义.基本构式可以独立构句,也可与复杂构式整合起来共同构句,整合过程中双方有复杂的互动作用.因为单宾语句中有很多复杂构式可以介入,所以句子呈现出多样的题元配置,是汉语构式网络中独特的复杂局域.从历时上来看,构式的形成和发展与使用有关.用认知构式语法可以对语言运作系统做出独特的全面观察和统一解释,也可以看到汉语运作系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化”构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类词汇化构式。基于对该构式相关语法特征的描写,研究应用认知语法理论,从构式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探讨其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其一,“××”与“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概念重合,是该构式语义成立的前提。其二,“××”分别是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时,与“化”的整合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构式的多义性。其三,从构式内部视角来看,各构式变体的认知本质都离不开顺序扫描的识解方式,在这一识解方式下,“化”概念的动体的变化过程得以突显;从构式外部视角来看,对“化”概念的识解方式不同,“××化”便会发挥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构式化是语言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X了"用作反预期类话语标记的构式形式主要有"完了""坏了"和"糟了",其构式化动因和机制包括句法位置、经济原则、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从构式义的不可预测程度和构式语言结构的紧密程度视角来分析,话语标记"完了""坏了"和"糟了"分别具有高级、中级和低级的构式化等级。反预期类话语标记"X了"的构式化等级差异主要源自"X"语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