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明一代,明朝与西域撒马儿罕往来频繁,关系密切。《明史·西域传·撒马儿罕》(中华书局,1974年,下引文同)对此多有反映,且侧重于明朝对撒马儿罕外交政策。惜其记载错讹较多,一些错讹前辈学者已有考证,①但仍有不少内容需要勘证。笔者现将所见撒马儿罕传中的一些错讹试加辨析,希求行家匡正。一、《明史》第八五九九至八六00页“景泰七年贡马驼、玉石。礼官言:‘旧制给货太重。今正、副使应给一等、二等赏物者,如旧时。三等人给 缎四表里,绢三匹,织金纤丝衣一袭。其随行镇抚、舍人以下,递减有差。所见阿鲁骨马每匹 缎…  相似文献   

2.
再论陈诚的西域纪行诗段海蓉陈诚(1365-1458)字子鲁,号竹山,他是明代多次出使西域的使臣、旅行家。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即选入行入司充行人。此后陈诚"辙迹遍四方"①,皆能不辱使命,有功而归。后因朱棣即位,建文旧臣受到排挤,于永乐元年(1...  相似文献   

3.
最近,内蒙古文化厅,博物馆扶贫工作队,在乌盟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达忽拉嘎查,发现一处保存至今并且规模巨大的元代敖包,引起了考古界和民族文化研究界的高度重视。这座巨大的敖包位于达总拉嘎查以南10公里的罕乌拉山顶,高6米,底径25米,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上面饰有许多宗教饰物和彩带。在巨型敖包四周,还分布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其景象蔚为壮观,堪称内蒙古自治区敖包之最。此次在罕乌拉山发现的敖包,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至岭北和林(今蒙古国)的驿路之侧,在其四周是广阔的大草原,景色十分壮美。考古工作者在罕乌拉…  相似文献   

4.
15世纪后期撒马儿罕使臣海路来华与明廷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撒马儿罕使臣由陆路贡狮、海道回国,又从海路入贡过程以及明廷的反应。表面上这是皇帝、宦官、政府官员对贡狮和贡路的争执,实际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弘治年间明朝对朝贡政策如何调整的问题。由于明朝大臣竭力反对,帖木儿王朝来华贡路复归于陆路。明朝也由此丧失了加强海路贸易的机会,为以后葡萄牙人东占满剌加留下了空隙。  相似文献   

5.
中亚帖木儿王朝的来华使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明实录>记载,着重探讨中亚帖木儿朝的来华使臣的身份、性质及明朝给予的待遇.除内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外,帖木儿朝来华使团的次数在78次以上,分为进贡和贸易两类使臣,他们到明朝的次数大大超过明朝到帖木儿朝的次数.其社会地位高,不少人曾多次来华.尽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和优裕的待遇,但仍有使臣回国时挟带汉人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明代西域回回的入附中原问题,是有明一代极为重要的西北边疆民族问题之一。薛文波先生在其《明代与回民之关系》与《我国西北地区何以穆斯林居多》①两文中稍涉一二。其前文中《明初拒绝外族内徙》一节,云:“明初,感于元代异族之压迫,故惟恐异族昌炽,不特严分种族畛域,而使已定居之外族不能伸张其势力,外族内徙者亦受限制。”遂仅以洪武中明太祖遣撒马儿罕商旅返国一事为据②,断然定论,悖左史实,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即爰此发韧,非敢求疵于前辈,仅略述明代西域回回入附始末,冀以引起史界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一、塔吉克族概述塔吉克族是中亚细亚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纪元前数世纪,在现今塔吉克族居住的土地上,形成了两个文明古国,即粟特和大夏。粟特国位于现在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广阔河谷地带,首府是寻思干(今乌孜别克,斯坦的撒玛儿罕城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粟特人曾作出重要的贡献,因而粟特语在当时国际贸易中也较通用。  相似文献   

8.
陈诚边塞诗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1365—1458年),字子鲁,号竹山,江西吉水人.永乐年间,他曾四次奉使西域,足迹远至中亚的撒马尔罕和阿富汗的西北部一带.塞外风光激发了陈诚的创作灵感,他以诗记下了沿途的见闻,汇成《西域往回纪行诗》一书,共92首.这个数量不仅在明代,就是在历代西域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他继承了比兴传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奇异的梦境般的边塞风物,自成境界,为唐、元之后边塞诗中的稀世佳作.只是由于这些诗篇现存刊本绝少.极难觅得,致使其诗篇长期不为学界所知,一般的诗集上未见收录,中国诗歌史上更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直到近几年来,随着陈诚诗集的发现,陈诚的诗作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即以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找到的陈诚诗集为依据,对陈诚边塞诗略作述论,以引起文史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诚出使西域事迹考李江十五世纪上半叶,当拜占廷帝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连接东西方传统商道而兵戈相向、战尘滚滚之时,东方的明王朝却从容不迫地派遣使者南下西洋,北出西域,开展文化交流,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陈诚与郑和便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外交...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元老谭延阁之三女谭祥,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娴淑敏慧。后经蒋介石与宋关龄介绍,与陈诚一见倾心。陈诚戎马倥偬,无暇顾家,而谭祥多年来对家庭无私付出,相夫教子,孝敬婆婆,深受陈诚敬重,两人情意浓浓,情真意切。谭祥接与陈诚结婚后,既能做好贤内助的本分,深得陈诚的敬重;又能服务社会,参加战时妇女工作,深受军民的尊敬。  相似文献   

11.
明朝出使西域的使臣陈诚官至广东右参政,与光禄寺少卿、官至右通政的陈诚不是同一人。将二人混淆为一人主要是因为二人去世时间相近,万斯同《明史.陈诚传》误认为西域使臣陈诚累官右通政,王鸿绪《明史稿》继之,后来者沿袭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陈诚的家世生平 ,一直存在一些隐匿不清之处。本文据新发现的陈诚文集、家谱资料 ,考述了陈诚的一生 ,对陈诚的祖籍、家世、生卒、登科、仕宦、交游、谪戍北户良乡、与修《永乐大典》、一使安南、五使西域、家居赋闲、晚年起用等生平活动业绩作了系统梳理 ,并附以《陈诚年表》。  相似文献   

13.
陈诚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有着独到的思考。对于日本,陈诚精辟地分析了其入侵动向,并主张长期坚持全面战、持久战、消耗战等方针;对于西方盟国,陈诚主张努力与之结盟但心存警惕,秉承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对于苏联,陈诚拒斥中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对于远征军的派遣,陈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反映出他在中国与盟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政治抉择。陈诚的见解是极度务实的,既坚持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又兼顾了政党利益。陈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进而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6,(9):25-25
胡寿安,字克仁,黟县六都人。明初建文帝在位期间(1399-1402年),因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尊长爱幼,被地方官员举荐入南京国学学习。不几年,就被任命为信阳(今属河南省)知县,因处理政务得体,深得百姓爱戴和上司信任,先后又被调任获鹿(今属河北省)、新繁(今属四川成都)知县。  相似文献   

15.
梁陈诗人阴铿的家世背景赵以武拙稿《阴铿生平考释六题》(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提出:阴铿的郡望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祖居地在南平作唐(今湖北安乡县北),家居建康袜陵(今南京市);由于父、祖仕履的影响,他是作为庶族寒人步入仕途的,入仕居官...  相似文献   

16.
郑遨的生平及创作翟传增生平与思想郑邀,字云叟,因避唐明宗(后唐.李直)庙讳,以字行,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北)人。《旧五代史》称其为南燕人。南燕是晋时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得据滑台(今河南滑县治),称燕王,史称南燕。《新五代史》卷三四说,郑邀“天福四年...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6,(9):21-21
吴际可,字文甫,明朝歙县篁南人。中举人后被授为合州(今属广东)州学博士。不久调任温州(今属浙江)推官。专门负责勘问刑狱。  相似文献   

18.
禅宗兴盛及禅林清规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兴盛及禅林清规的形成欧阳镇禅宗,是比较彻底地完成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它虽然初祖是南朝梁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一536),但实际创始人乃是盛唐时的慧能。慧能(638一713),俗姓卢,先世乃范阳(今河北啄县)望族,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会),遂...  相似文献   

19.
清初至中叶,由关内流放至东北的十余万众“减死免等”的流人中,就文人而言,顺、康、雍三朝,仅有案可查者,多达数百名。他们主要集中在盛京(今沈阳)、宁古塔(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尚阳堡(在今辽宁省开原县东清河水库地)、卜魁(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这些不幸被遣的流人文士中,既有在关内就已才名卓著的名士,亦有事迹难考的普通布衣,但他们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面对着艰苦环境的重压,出于各种原因,大都不忘读书治学,勤于写作,不废吟咏,为后世者留下了数目可观的作品,其中尤以诗歌最丰。这些作品虽多已散佚,但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陈诚在靖难之变后流放北平、永乐三年很快起复事再作探究,认为与永乐时代首行内阁的“江西帮”有关,以解读陈诚生平事迹研究中的这一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