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段曹钢 《秘书之友》2012,(12):37-42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3+2”衔接式教育培养,也叫五年一贯制,是指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分阶段承担合作完成教育培养任务的一种教育体制,即学生在接受完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2年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完成相应学业,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高职“3+2”文秘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不衔接、培养目标不衔接、课程和教材不衔接等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课程与教材的不衔接,导致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据统计,中高职文秘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名称重复率达到70%以上,有的课程,如秘书写作(应用写作)中的公务、事务文种重复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机械制图是机制专业、机电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数控加工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高职教育要体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模块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合理使用,可以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本文在原有“双师型”师资基础上提出“三师型”师资团队的理念,即“辅导员+专业理论教师+兼职实训教师”的组合结构,探讨“三师型”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管理机制,以此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实行“教学工场”模式已成为许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教学工场”实训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主要以我校商经专业“教学工场”实训课程入手,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商关系模式经历了从“公司+衣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公司+协会+农场”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公司+协会+农场”在稳定契约方面具有较大的组织优势,在利益机制、风险保障机制、技术开发培训机制具有创新,使三者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是对解决衣民增产不增收、农业生产与加工业脱节矛盾的有益探索。同时,在运行机制、土地流转方面存在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解决需要政府科学、大力的扶持、引导。  相似文献   

6.
《决策与信息》2007,(9):24-25
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于1999年落户我省汉川市分水镇7年来,以“精诚合作、真心为农、开拓创业”为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四提供一回收”的运作模式,致力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黄鸡产业,实现了企业壮大、农民增收和市域经济发展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等院校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挂职街道,参与街道、社区的工作,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利用高校所拥有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学生社团资源投入社区建设,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街道、社区在合作过程中,解决了人力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双赢,同样通过“校区共建”,实现街道、社区选拔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学校、社区、街道、学生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基础,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应突出“应用、实践”的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优化现有教学模式体系。本文针对中高职衔接条件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数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改革方案,建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兴趣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师资的配备是支撑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高校、的扩招,师生比例失调,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特别是类似于钢琴课的教学方法,不能只保持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大对学生的授课面,解决钢琴师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钢琴数字化集体教学方式的实现,为我们实施钢琴课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形式到“一对多”的集体授课形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植物生理生化”作为农业领域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引导作用。本文建立了围绕“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导向”的主线,突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的教学理念。以“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的教学为例,分析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与必要性,阐明了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三者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挖掘了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所蕴含的思政点,通过“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相关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1,(8):23-23
连续第七年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江西省南昌县,在探索农业+农业、农业+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三大“农业综合体”模式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35.6亿元,成为江西首个财政收入跨越30亿元大关的县区。  相似文献   

1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的现行形势下,很多学校都出现了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的状况,让学生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已经远远跟不上需要。在中职学生的培养“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下,重庆开县巨龙中职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理实一体化”的道路,取得了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四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成兵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22):127-129
本文在依据实证调查数据总结归纳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能力为培养导向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培养。  相似文献   

14.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创新局面。这主要体现为“行业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三大创新要素。三大创新要素看似具有一定独立性,其实是密切关联的,尤其体现在全国高等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堂之上。然而,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行业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新时期环境以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文章就此展开,针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展开,结合“理论与实践一并重视”“强化学生专业交流”和“建立校企协同机制”专业教育课堂之下的三大标准,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以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指出学校对学生专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该创新教学模式在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优势,创建“一中心两载体三平台”育人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三导”育人,筑牢支部堡垒,实现了学生党支部的旗帜在校园阵地高高飘扬;精品党建助发展,助推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科类学生的成绩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笔试成绩又需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评估班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并基于该评估体系在Excel平台上利用VBA开发相应的分析程序,实现“一键式”生成班级成绩分析报告和学生专业能力报告的功能,提高了成绩管理和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手段,详细了解了“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及现状,发现“光电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着认识不足,创业率低,成功率低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合理引导,资金注入和协同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11):22-22
“汶川模式”创新灾区社会工作 2009年底.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将社会工作纳入重建工作规划.成立了首家民办社工机构——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政府共同出资424万元.向中心购买3年服务。目前中心形成了“1+1+1+N”用人模式:即1名高校社工专家+1名汶川本地人社工+1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若干名汶川本土志愿者。  相似文献   

19.
“有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教学为根本”—这是我们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以任务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之前,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执行该“标准”,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对于转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有教无类”“师高弟子强”和中职学生“成才”与“出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