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刘宝楠《论语正义》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 :其一 ,对刘宝楠的学术积累、著书成因、相约分疏各经人员、刘恭冕之续撰及《论语正义》的梓行年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二 ,归纳了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疏体例 ,认为其注疏方法主要是广征博采 ,兼收并蓄 ;注重考据 ,辅以义理 ;尊重历史 ,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2.
《扬州水道记》历来在学术界评价极高,而《宝应图经》却一直默默无闻。其实,《扬州水道记》中的创见,大多来源于《宝应图经》;而刘文淇则尊重刘宝楠,并进一步扩展了刘宝楠的学术成果,他们都对扬州水道史与历史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梦陔堂文说》是黄承吉晚年的一部力作,在赋学、经学、史学、天文历算等领域具有学术价值。书中所论皆因学术史上富有争议的赋家扬雄而展开,作者重视事件发生的原生态文化环境,论述上形成了重视道之体用,并善于从声音训诂角度追本探源的独特风格。目前文献所记《梦陔堂文说》版本主要有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清道光十一年刻本、清道光中刊咸丰元年印本三种情况。我们认为现存《梦陔堂文说》底本为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有重印本,而清道光十一年刻本之说有误。《梦陔堂文说》刊刻完成部分约占其手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当时著名学者刘文淇、刘宝楠、罗士琳等参与了校订工作,这部书是清代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刘宝楠以为<论语>"子所雅言"章的"雅言"一词指古代共通语,此说在现代几乎已成为定论.该文考察了历史上有关<论语>此章的各种解释,否定了"雅言"为共通语的成说.  相似文献   

5.
清代宝应刘氏家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宝应刘氏包括刘士壮和刘宪两人之后裔,要以刘宪曾孙刘心学、刘正学和刘典学三房为盛;宝应刘氏著述众多,此前书目登录不尽确切者就有30种;作为绵延九代的清代旺族,宝应刘氏既能顺应学术风潮的变化而变化,又能秉承长于宋学的家学传统,培育出刘中柱、刘台拱、刘台斗、刘宝楠、刘恭冕、刘岳云和刘启彤等众多学术名流。  相似文献   

6.
汉儒把"先进"和"后进"理解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固然是毫无根据的臆说;刘宝楠将"先进于礼乐"解释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也有增字解经的弊病."先进"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假设句,准确地表达了孔子对选拔政治人才的看法不论出身如何,在礼乐修养上人人平等."先进"后进"是一种假设的对比关系,而非事实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 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本体和喻体以及二者联系的考察,是刘氏认知比喻的重点。这一点是与现代修辞学理论相一致的;第二,力求在对本体和喻体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的说明中,揭示出《论语》比喻的似同点;第三,结合语境,在本体和喻体的互相参照下,解决《论语》比喻里存在争论的地方;第四,重视语境,在对相关语境的描述中解释比喻。  相似文献   

9.
地方艺文志主要著录本地区之著作,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查考地方文献,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古代文献资源,意义和作用极大。本文便是在编写《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基础上撰写而成。文章主要介绍了清代扬州经学家朱泽}云、王懋竑、汪中、王念孙、王引之、任大椿、焦循、阮元、刘宝楠、刘恭冕、刘文淇、成孺(蓉镜)、刘师培等,及他们对经书、经学史研究的著述。文章所列众多的著述篇目,显示了清代扬州经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扬州处于淮河与长江交汇之处,水陆交通便利。明清以来,随着黄河的不断改道南徙,淮扬地区屡遭水患,为害日甚。孙兰、朱泽澐、王念孙、刘台斗、刘宝楠、刘文淇等为代表的扬州有识学者提出不少治河、治淮、治运设想,并对本土水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黄、淮、运三河的治理提供了众多的借鉴经验。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清代扬州学者关注民生,造福乡梓的重要表现,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扬州学派的研究领域和注重实践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衍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李贺、姚舍为代表的唐诗研究和以唐宋散文史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为其突出成就。在对先生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上,在学术界对先生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3.
刘衍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李贺、姚舍为代表的唐诗研究和以唐宋散文史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为其突出成就。在对先生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上,在学术界对先生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4.
晚清学者刘熙载在上海龙门书院的著述和教学实践,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圣贤之道"的影响;在晚年刘熙载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学者与道、释消极遁世观相异趣的积极的入世观、致用务实的精神和修己安人的社会理想。刘熙载的研究领域涉及经学、文艺学、文章学、语言学、教育学,甚至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刘熙载以其在上海龙门书院的教育实践应和了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15.
在柳宗元诗文作品的研究中,书信几乎是个盲点。本文较全面考察了柳宗元书信的写作艺术,并据此认为,柳宗元书信的文学价值应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对其书信写作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进而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树一帜。近30多年来,对于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其中,以地方性竹枝词研究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乾隆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于其用人原则和在西北的政治建设研究却并不足。该文以刘统勋为个案,考察乾隆治理西北的策略。作为乾隆时宰辅重臣,刘统勋为人练达端方,深得乾隆器重。然而在协理陕甘总督任上,因为建言不当,被革职查办。该文对刘统勋获罪原因以及最后为何免罪进行了梳理,探究了乾隆用人的原则。对于刘统勋总理编纂《西域图志》一事,文章指出其影响与局限,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在西北的政治建设,试图以此建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对于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的研究从多视角展开,除了一些专门研究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的论文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有关研究的观点散见于对刘少奇其他方面思想的研究成果之中。在众多成果中梳理刘少奇党性思想研究的总体脉络,以利于该方向研究的系统化,同时,通过对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考察,探索其未来研究的拓展空间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杨业入宋考     
关于杨业自北汉入宋的过程,史书所记多有抵牾,或云其劝继元降,或云其为继元召降。李焘、余嘉锡、常征等对此所做的分析都不够完满,而对时间的忽略是造成解释不清的根本原因。我们根据逻辑推理,认为杨业确曾劝降,但不是在继元出降之前。《长编》的一条记载也证实了我们的推断,即杨业向刘继元建归宋之策是早在十年前宋太祖兴兵伐北汉时之事而不是继元归降前夜之事,而杨业早年的劝降与太原危急时刻的不曾劝降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20.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