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以其特有的珍异润朗、光洁清澈赢得了人们的钟爱和礼赞 ,因而在广大群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尚玉意识。尚玉意识自古有之 ,在距今 2 50 0余年的《诗经·国风》中就有大量反映尚玉意识的篇章 ,其表现方式大致有三种 :即玉作饰物 ,玉作信 (礼 )物 ,玉作美洁物的喻体  相似文献   

2.
《诗经·国风》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杂言句式,这些杂言句式保留了原创时的真实,灵活自如,极具节奏感,富有韵律美,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同时引进大量意象,场面丰富,诗作充满了想像力。从《国风》中遴选出的这些代表性的诗篇,句子的形式和诗章内容都颇具特色,挖掘其内在的特质,有利于我们探究杂言句式的根源。这些诗作中的杂言句,应是后世杂言诗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诗经·大雅·韩奕》“北国”地理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梁山”应即《山海经》所说的“梁渠之山” ,即为朝鲜半岛的太白山脉。《诗经》中的“北国”所辖朝贡方国有北方的肃慎、秽人、良夷等。其中良夷可能即是朝鲜半岛的土著。《诗经》时代的韩国也并非只有一个 ,东北之韩即为位于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 ,册封于成王时。《诗经·大雅·韩奕》记载了周宣王对韩侯结姻亲之好、行重封之礼、委方伯之任的重要史实 ,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宣王中兴与北土开拓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诗集传.国风》的思想研究体现出深刻的政治意蕴。朱熹认为,只有圣贤之道的德化、仁政才能感召人民、化育万类,使天人和谐一致,使人人团结奋斗,追求人类社会的最大的整体利益。这也是朱熹在《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中一再强调和深入分析的圣贤政治之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精盛 《船山学刊》2005,(2):145-146
该文通过考察与<诗经·大雅·板>中"板板"音义相通或用法相同的一系列词,认为板板作为描写上帝的重言词,是大貌、盛貌,是写帝王威仪之宣著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带有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与当时的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 ,广泛反映农事生活、精神生活、民风信仰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个性。风诗与风俗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诗经·国风》的风诗大抵与自然环境和君主教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钟晓华 《云梦学刊》2009,30(2):112-116
闻一多《诗经》研究中的分类研究使情诗篇目被界定而清晰,呈现丰富的世情内容;再有,其字词训诂讲求读懂情感的隐语。还原初民生活现场;同时,闻一多凭其诗性想象力和述学语言鉴赏情诗的写与读;而因作者缺席、模糊,《诗经》情诗读法必须合乎文本整体逻辑性,“有效解释”需较大限度反映作者所处的语境。闻一多的《诗经》阐释与当前盛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成参差对照,给情诗新读法以审慎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树军 《学术界》2024,(1):175-181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的顺序,在二刻二十卷本中,魏源放弃了这一次第,而借鉴了郑玄《诗谱》的次第,并对其义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魏源《国风》次第研究前后的差异与其今文经学理论的探索密切相关。魏源《诗古微》关于《国风》次第的研究对于现代的《诗经》学研究仍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付煜 《中文信息》2013,(5):126-126
《诗经·卫风·氓》与《美狄亚》分别是东西方两部较早的描写弃妇现象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叙写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在弃妇形象的塑造上有诸多相似与不同。这些都深深根植于产生它们的大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上古时期东西文明对比的角度去关照这两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尝试解读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弃妇塑造。  相似文献   

10.
11.
钱伟 《兰州学刊》2007,(4):150-152,14
《诗经》文本自身的审美性与其由“经”的地位而产生的政治道德要求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儒家在解释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时的主要任务。在对《关雎》的释读中,通过认定作者和调整诗歌重心这两个策略,文本中原有的以男女情爱为中心的个人体验被置换成了道德训诚。儒家的这种对文本的控制,对文本释义权的控制,实际上决定了对读者进入体验通道的控制,并最终决定了对读者体验取向的控制。这一释义策略最终又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冬 《理论界》2006,(3):195-196
针对《诗经·国风》作者是贵族还是下层劳动人民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国风》作者应为贵族阶层的人。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对这个问题前人的看法和研究;第二部分从西周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祭祀过程的角度入手,论证了西周时期天子贵族参与劳动,为《国风》大量劳动诗出现提供了客观前提;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诗经》里的“君子”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多数作品采用奇数章成篇、偶数句成章的原则,构成奇偶相生、阴阳互动的形态,是后来新体诗结构模式的原型。《国风》每章句数多寡不同,每章句数较长的作品多见于西部和西北地,其余地域的诗歌则多数是短章。《国风》的长章多用于叙事,短章则重在抒情。《国风》的章句结构继承的是原始歌谣的传统,但章句的组合方式又存在有序和无序之分。章句排列无序的作品有的是抒发感情的需要,有的是产生的年代较早,还有的是随着历史推移而发生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君&#183;吏&#183;士-解读《史记&#183;酷吏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吏列传》在整部《史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表面上看,《酷吏列传》仅仅是关于十个酷吏的白描式的传记,而实际上它却是西汉鼎盛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史料。司马迁写作《酷吏列传》,不单是为了揭露酷吏们罄竹难书的罪行,更是在探究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后人评论说:“一篇之中,感慨悲愤,汉廷用人之非与酷吏得报之惨,具见于此。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 ? ?垂诫之意,不独为十人立传也。”①《酷吏列传》反映了汉代君王、胥吏和士人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对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寄托了司马迁对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的向往。   …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自云作效仿刘向“诗与歌别”,而考究其分类依据与文本内容,刘勰与刘向又有所不同。纪昀认为刘勰做此篇的目的是“务塞淫滥”,强调了刘勰对于乐府审美的“雅正”要求。笔者认为,刘勰作《乐府》之根本在于“文心”而非“乐心”,他将乐与文做出区分,令诗得以从政教功能中抽离出来从而实现自觉,而乐府则能够继续承载礼教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王增孝  刘桂娥 《兰州学刊》2003,(5):166-166,165
《诗经&#183;大雅》中的许多诗文,总结了周朝从建立到走向辉煌的历史经验,其中散见于诗文章句中的管理智慧,可归纳为维新、维才、维民“三维”管理法则。发掘其精髓,可用以指导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6,(4):188-193
《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或是采用三章成篇模式,或是采用两章成篇模式。三章成篇模式是受周公制礼影响的产物,渗透的是以三为节的理念,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在周代礼乐文明浸濡较深的地域,三章成篇作品所占比例较高。两章成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歌谣属性,其作者多为普通士人和百姓,在题材内容和音调上都疏离于周代礼乐文明。《诗经.国风》将这两种结构模式的作品都加以收录,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礼乐文明与民间文化的整合。同时,《诗经》编订者在对《国风》作品进行排列时,更推重三章成篇的作品,显示出对礼乐文明的认同和维护。多篇成章的作品,则显示出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文本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石潇纯  朱晶 《云梦学刊》2008,29(4):108-110
在宗法父权制的现念中,无论贞贞还是王佳芝都是有利用价值的"女体".同时又是令他们蒙羞的不洁之物.贞贞无视村人的非议选择出走,王佳芝洞悉自我处境最后赴死.两位作者以其彰显的女性意识揭露、嘲讽了父权文化的矛盾、自私和自以为是.对战争题材的"反高潮"处理.使丁玲和张爱玲从人性的张看而达到了解构国家民族话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