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南京等市农民收入统计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性。农民自身的缺憾以及宏观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阻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应该从政策引导、农村城镇化、发展个体经济、发展农村教育等方面着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本文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加、减、乘、除“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民收入政策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朱 钅容 基总理在2 0 0 1年 3月 1 5日的人大记者招待会上重申了中央政府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心 ,这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从总体上回顾我国农民收入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 ,进行国际比较和背景分析 ,对我国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途径作出思考。一、我国农民收入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一 )工业强制剥夺农业的传统计划体制时期。 1 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时 ,经济极为落后。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现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 1 0 %。根…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优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经济与社会效果两个方面入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基于我国国情的"让利于民"的消费刺激政策应是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促进消费、优化结构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昭君是福"的汉代新诗到"爱国可敬"的胡适评价,从文史家呼吁"重塑昭君"到政治家表态"功在千秋",从家乡人的思念到草原人的歌唱,从"大汉"、"强胡"的平等联姻到"多元一体"的中国国情,昭君研究热体现着中华民族为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平进步"而奋斗的文化自觉。研究昭君出塞文化现象及取得认同的过程,就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源一体"的国情、国史、国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自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试图通过拉动国内需求,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目标。文章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我国开启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这一大背景出发,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内需不振"的原因,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农业税费制度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志全 《河北学刊》2002,22(1):45-47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分别从生产、流通和分配环节,从农业和农村内部和外部各层次上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言.笔者曾经在几篇拙作中谈到改革农业税费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的初步想法,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增加农民收入与建立现代个人税收制度的关系及其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8.
李抒忆 《理论界》2012,(4):161-163
网络时代,公共信息政策越来越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对政府而言,公共信息政策的制定并非易事,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挑战。Galvin的信息政策问题分类法从信息的获取权、所有权和隐私权入手,界定了当前信息政策领域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公共信息政策的重要框架。本文将以此为指引,分析沸沸扬扬的"绿坝"事件之内在逻辑,欲探究制定成功的公共信息政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宁夏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运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理论,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农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必须从提高农民收入着手。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政策、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价格、产业等政策推动农村经济,但由于农业政策的多重效应和投资渠道的交织分流,使得农业投资增长不稳,农民在实现农产品充分供给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增收。这对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影响非同小可,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及对农业投资导向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予以分析,以期寻求一条较好的政策导向之路。一、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非同步增长的政策效应分析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在双重体制并行下,随着组织制度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山西省左权县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以农林产业化为先导的城镇化"推动"模式。这种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起点,率先实现了农林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庄园经济初见成效并拉动了农民增收。但人口集聚快于经济集聚、政策刺激强于市场调节的隐性特点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的收益率和就业率、增强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提高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欠发达山区城镇化道路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走完了西方国家近两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农业国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国,经济规模上升为世界第二,尽管中国也为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付出了不少代价。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辉煌成就,除了国内政策得力外,主要就是及时抓住了时代赋予的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缩短了摸索的过程。从中美缓和抗衡苏联,到美国实行对华接触政策,再到"9.11"后美国致力于反恐,以及奥巴马政府刚一上台就陷入经济危机,中国的外部发展机遇可谓千载难逢。不过,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帆风顺。但机遇向来只光顾有准备之人,只要善于把握,中国必将迎来新的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需求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是当前启动内需的现实选择。立足农民需求的分析,从农民收入这个影响农村需求的关键因素入手,挖掘农民增收难背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供给缺陷问题,从经济增长效应、成本节约效应等六个方面探讨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最后就如何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来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内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微观、宏观、中观三个层面深入考察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经济效果,表明其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提升农村信用关系,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应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加大相关配套和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经历了从"劳资对抗"到"劳资两利"的历史演变。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是其演变围绕的主线;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其演变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劳资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力;实现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演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然而民营企业未能成为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的就业主导需要和择业优势动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就业政策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实施教育培训补贴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叶成林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根本的是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软实力"研究渐趋深入,但多在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方面予以较多关注,而对于"东北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研究还显单薄,很少把软实力的提升与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从系统角度来研究提升体系中各方面的关系与相互结合问题更是一个空白点。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亟需深入研究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成因、内涵和特征,针对当前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缺失的现状,研究如何构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体系。软实力并不软。文化不仅是一种感召力,而且也是一种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湖南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递减,湖南农民收入将面临着增速趋缓的局面。本文从总结湖南农民收入现状、分析收入增加缓慢原因着手,力求找到新形势下增加湖南农民收入的路径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沈杰 《南方论刊》2011,(10):46-48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社会建设中一直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提出的"依靠群众、惠及群众"全民参与型的社会建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经济先行,利于群众"共同富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经济先行,共同富裕;到江泽民提出"执政为民,为民发展"全面发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要求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倡导"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共建和谐型社会建设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民生理念日渐丰富、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