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サ变动词词干"勉強"有"勉強する"和"勉強をする"这两种表达形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サ变动词都有这两种表达形式呢?为什么有些可以说,有些不能说呢?本文将从サ变动词本身的语义以及它与句法上的主语、宾语相互制约的角度去探讨二字汉语サ变动词"名词1を名词2する"与"名词1の名词2をする"的成立条件。  相似文献   

2.
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除时贤所总结的以外,仍有可补充之处:(1)兼语式的第二环节,也有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2) 前置宾语之后的相应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 表被动的“见 V”、“为 V、“为 X V”、“为 X所 V”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 用“相 V”、“自V”表被动、互动等的句式中,处于“V”位置上的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3.
一、实词活用汉语也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各类词自有其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但是,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把甲类实词当作乙类实词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等等,使之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特点,这就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既不是“一词多类”,也不是同音词的异类异用。  相似文献   

4.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方言动词又是构成东北方言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东北方言动词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独特的东北地区文化并深化语言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发现:东北方言动词的来源包括少数民族语言词和借用词;东北方言动词的分类是东北方言独有动词和与普通话同词异义的动词;东北方言动词的构成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文言文《柳敬亭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句中的“目”字,《中学古涛文译注》(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注为: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一般动词,还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读写月报》1992年第9期)一文中却认为是一般动词,而不是词类活用。同一个词,说法不一。其啜因是鉴别的方法不同。到底应该  相似文献   

6.
说“军”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名词活用为动词”与词的兼类及语词的演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相当一部分过去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言现象,其实并非是名词临时代理动词职务的“活用”,而是该词的动词初义或兼类词动词义的“正用”。在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和贯彻历时的发展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要看到语词的演变发展,既有“繁化”形态,也有“简化”形态;不仅表现在语义上,还表现在语法、语音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北海道方言中自发助动词らさる的用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海道方言的语法特点之一就是自发助动词-rasaru。自发助动词-rasaru表示自发可能的意思。从形式上看,-rasaru的表现方法可以从动词活用上和词素音韵上加以总结;从句法上看,-rasaru接在他动词和自动词后面在文中起不同的作用;从意义上看,-rasaru起自发、可能、被动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10.
一、说明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方言区侯官片。宁德方言动词重叠现象相当普遍,本文研究动词重叠限于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记作v),对宁德方言中含有动词重叠的句子进行初步的描写与分析,从重叠方式、表义特点、对句式的要求等方面来揭示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 二、重叠方式与表义特点 宁德方言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分别叙述主要的几种类型。 2.1 VV咧(VVV咧) 宁德方言单音节动词重叠为VV或VVV,加后附成分“咧[α]”(“咧”读轻声,相当于普通 2.1.1 关于B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汉语方言中,体标记“在”由“在这(那)里”脱变而来,这在丹江方言中也得到了印证。丹江方言句尾体标记“在”是动词结构后“在里”的缩略,不是来源于表存在的动词“在”。动词短语后虚化的“在这(那)里”表示状态的持续,和动词前虚化的“在(这)那里”有相同的来源,都是相应位置的介宾结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宁乡方言在构词和构形方面的几个特色中包括名词的几个后缀、形容词的几个后缀、数量词中缀“是”及多功能后缀“唧”等。这些特点说明宁乡方言虽属于湘方言中的长益片,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在不小的程度上受到娄邵片的影响。这说明宁乡方言是湘方言长益片里一个特殊的次方言。  相似文献   

15.
江淮方言中“说的”是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标记相关信息是言者从他人那里道听途说而来。在道听途说来的信息的真值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的特定语境下,后置型间接引语标记“说的”词汇化为表示反预期意义的句末语气词。从间接引语标记向反预期标记的演变还见于上海话“伊讲”、台湾闽南话“讲”和日语 (tte)。所不同的是,演变出的反预期标记是句末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副词,抑或句末语气助词。这取决于演变前的间接引语标记是前置型还是后置型,是孤立型还是黏着型。江淮方言“说的”的历时演变可以从该方言中“说的(话)”的共时多功能性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重庆话中的“好久考?”和“考好久?”两个特殊疑问句为切入点,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尤其是辖域和语段推导(合并)理论,重新分析了重庆话中疑问词“好久”的句法和语义。文章认为:客观上,时间可以分为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次概念,导致疑问词“好久”有两个词位,在句法上发生例外LF移位,可以从左向或右向附加到动词上,分别占据[Spec,CP]或[Spec,VP]位置,辖域也相应不同。文章的结论再次证明了状语的句法分布和语义诠释之间井然有序的对应,也支持了生成语法理论的普遍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李奇术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46-49,84
在当代日语的实际应用中,能表达动作刚刚结束,状态、结果刚刚形成的句式很多。动词连用形下的结尾词「…たて」和动词过去式后的副助词「…(た)ばかり」(相当于汉语的"刚…(好的)"、"新…"等意思)就是其中的一组。其用法、意义极为相似。可是,在语境、说话人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观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异。在尊重、借鉴各名家高论的基础上,以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的《基礎日本語》一书为依据,就「たて」和「(た)ばかり」的用法、含义、论述等做一分析、归纳、添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广西粤方言中的桂平市城区、南宁市区、玉林市区等方言点“完成体”的表达形式大体上相同,一般都用“VP·标记成分+(O/C)”,所异者为其中的标记成分,其中桂平话多以“北”或“开”为标记,南宁话多以“哂”为标记,玉林话则多以“开”或“了”为标记。相比较而言,桂平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有其独特的情态意义,与其在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身份完全不同。我们在这里对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功能以及其礼貌值做讨论,有利于规范"哦"在方言中的使用,也为其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气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与日语母语者的跨文化交流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会话分析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会话中对于“话题管理”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1)话题导入:日语母语者会根据对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语言能力和反应方式来选择,如果有超出日语学习者理解范围的趋势,日语母语者往往选择回避而选择新的话题.(2)话题展开:日语母语者更注重“相互参与的协调”,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则表现出“个人意见的表达”的倾向.(3)话题选择:明显呈现出“由浅入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