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宏 《社区》2014,(15):56-57
由于要面对生活各方面的诸多压力,我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母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同时一生食素,身心舒坦。古稀之年的她,在院子里栽满了品种繁多的蔬菜:油菜、韭菜、萝卜、西红柿、青椒、芹菜……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母亲说,素食清心,可缓解精神压力。食素可排除体内的毒素,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人体的各项功能。母亲最拿手的“素食宴”,营养丰富,诱人食欲,我把它整理了一番,希望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人的吃与吃文化近读明茨的《吃》(林为正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一书,深为倾倒。作者在简单的文字中道出了很多富有意味的道理,也使我们意识到确实有必要对“吃”这一件仿佛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予以重新的认识。中国人在古时候把一个叫“饕餮”的怪兽,铸造在各式的食品容器  相似文献   

3.
杨桦 《社区》2008,(18):21-21
几年前我开始练习瑜伽,瑜伽是主张素食的,虽然我的那几个瑜伽教练哪个也不像吃素的。因为练瑜伽,我开始读佛经,出家人要素食是中国的梁武帝提出来的,其实和释迦牟尼并没有太多关系,当年的佛和弟子们都是化到什么就吃什么,绝不“挑肥拣瘦”。  相似文献   

4.
佐梵 《社区》2008,(30):11-11
素食不等于健康,因为素食也需要明智选择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风险。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素食者都有哪些营养误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时期形成了农业文明时代素食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其中有较为明确观点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的素食观念不甚清晰,但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了因礼而设的素食制度,并开始把仁爱理念拓展到饮食文化中,总体上不反对肉食,但主张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食素。道家通过提倡素食达到节性适欲的目的,以此调适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墨家和《吕氏春秋》都提出了论述系统、逻辑明晰的素食主张,其中墨家通过提倡素食来达到节财养俭的目的,以此反对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贪婪行为。先秦素食观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先秦素食观既可以也应该通过创造性转化而重获生机。事实上,健康、科学、合理、有文化品位的饮食观才是这个时代我们应提倡的。先秦素食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丰富了中华民族饮食观念里面的传统意蕴、民族底蕴和人文涵蕴,既可以也应该成为现代饮食观的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6.
孙欣 《社区》2012,(32):63-64
我认识的上海人或者在上海待过的人,当被问起想念的食物时,十有八九会说是生煎和小笼包。烟火巷头,最是令人惆怅。  相似文献   

7.
中国以农业为本,饮食结构受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饮食结构不尽相同,但整体上说,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特点。从素食者的生理机能、性情、“礼”的饮食文化来看,膳食结构影响了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以农业为本,饮食结构受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饮食结构不尽相同,但整体上说,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特点。从素食者的生理机能、性情、礼的饮食文化来看,膳食结构影响了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范志红 《21世纪》2010,(4):74-75
最近两三年,餐馆和超市里的肉越来越嫩了,口感软嫩无比,连肉的纤维都感觉不到,而且颜色嫣红美丽。吃肉塞牙云云,已经成为古老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佳佳 《今日南国》2008,(15):52-53
“过早”,地地道道的武汉话,您能猜出是什么意思吗?它是武汉人吃早餐的俗称。武汉的美食有很多,既有上得了正席的武昌鱼,也有沿街叫卖的鸭脖子,但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武汉的“过早”。被很多都市轻描淡写的早点,在这个城市却被演绎得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平民美味算不上精致但却足够丰盛。清晨的袅袅炊烟眷裹着丝丝香味。拉开了武汉一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佐梵 《社区》2008,(30):12-12
或许是厌倦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在我们的身边,开始有这么一群人,每日三餐只爱清淡不爱油腻,只吃蔬菜水果不吃鱼肉,他们自称“素食主义者”。素食不仅让他们精神愉快,更令他们身体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些素食主义者的美味推荐。  相似文献   

12.
在产业链视域下分析了武汉市素食产业机构及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武汉市素食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发现武汉素食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可观、产业发展需要扶持等问题,提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科技水准以及政府出台扶持性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夏爱华 《社区》2013,(34):62-62
来到日本,最想品尝的就是“精进料理”。“精进料理”实际上是一种斋饭,纯粹用蔬菜、豆制品以及海苔制作,因而在风行素食的今天广受欢迎。它不仅营养丰富,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利于减肥,甚至对一些慢性病及疑难杂症也颇有效。  相似文献   

14.
“老字号”这三个字,听起来除了放心,还有就是和年轻无关。但如果换成“品牌”二字,便徒然多了几分与时俱进。事实上,包括很多奢侈品在内的世界知名品牌,无一例外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老字号”。王星记,谢馥春,张小泉,檀香皂……这些中国老百姓听之如雷贯耳的“老字号”们。  相似文献   

15.
黄耕 《金陵瞭望》2010,(22):46-47
秦淮河,六朝古都南京城的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几千年来南京人的第一名片。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1):76-77
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  相似文献   

17.
中式餐饮将来必走之趋势是“复合式连锁餐厅”,即在~家餐厅可以同时享受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可以吃饭,可以商务休闲,可以谈倩说爱……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而在饮食中又特别讲究品味,追求美味享受,将饮食的味觉感受至于首席,讲究五味调和,追求鼎中之变。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核心。文章将在对中国饮食的味感和五味调和观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味美来源于饥饿,饥饿创生美味,并以粥为例,回观中国饮食文化之味与调和。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拓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成面面俱到、揄扬群公的“八仙体”。北宋集会诗中“人”“我”关系的观照视角、表达模式变化显示了北宋诗人对诗歌交际功能加深认识与自觉运用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饮中八仙"的演化与李白为"翰林供奉"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索现存资料,知盛唐"饮中八仙"有两说:一无裴周南,一有裴周南,迄今仍没有为大家认同的解释。实际上,"饮中八仙"本来就不很固定,是盛唐俗传的结果,而人们乐道的长安会饮是不太可能的,李白开元、天宝间两入长安的史实也为"饮中八仙"的演化增一佐证。同时,"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分野于开元二十六年,及此年前后李白仍在长安为"翰林供奉"的史实表明:开元间李白确实到过长安,寓居时间在十年左右。准此,李白这段时间的作品就需要重新编年、重新研究,《新唐书.李白传》也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