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礼崩乐坏后的西汉王朝,将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建构的基础。随着佛教的传入,孝道思想逐渐深入民间,成为魏晋隋唐时期底层社会的核心理念。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孝道思想成为一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与儒家理念互为依据与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孝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来源,而清朝的国家体制与儒家伦理并不呈现完全合一的状态,儒家孝道伦理也并不是整个国家全民的行为规范,呈现一种多元复合型局面。"五四"时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思想界对作为传统国体基础的孝道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说,初期儒家哲学认识论的特点是认识论与本体论交织在一起,如果不作细致辨析,很容易得出其中没有认识论这样的结论。此一特点是与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定方式相联系的,这种特定方式是站在整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人和人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进行理解,这种整体性的生活经验既是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构成了其认识论的基础,由此造成了此后中国哲学在许多问题上不作细致地区分,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先秦儒家哲学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围绕着《中庸》的成书年代以及《中庸》在儒家经典系统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对于《中庸》地位的不同看法,在根本上决定了对于儒家思想的不同理解。而在这种争论背后,反映的是研究者不同的理论立场以及阐释方向。当代新儒家以徐复观、牟宗三先生为代表,以"天道性命通而为一"的义理架构来阐释儒家思想,对于他们来说,《中庸》中出现的"天命之谓性"的思想是这一阐释的历史的、文本的根据。所以,他们在这一争论中,坚持《中庸》一书为早出。并且,这一思想结构为他们建构儒家思想的发展谱系提供了"判教"的标准,进而为当代新儒家的创造性阐释在儒学思想发展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孝最早是作为伦理道德范畴出现的,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随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的确定,经孔子、曾子、孟子等儒学大师的丰富与发展,孝成为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秦汉以来,儒家“孝”的伦理思想逐步渗透到刑律中,至隋唐时期已上升为法律原则.《唐律疏议》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律条文和疏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孝治思想,对“不孝”的行为及惩罚予以了详细规定,并通过“存留养亲”、“同居有罪相为隐”等法律制度对孝行为予以保护,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韩星 《船山学刊》2015,(1):83-100
仁与孝的关系问题,即是仁为本,还是孝为本?本文以《论语·学而》章有子"其为仁也孝弟"章及其历代代表性注疏为主,在进行纵向的思想史梳理的同时又进行横向的哲学体系辨析,指出汉唐以孝悌为仁之本为主,宋儒提出论性仁为孝悌之本,论行仁孝悌为仁之本,把"仁"看做是超越的形而上本体,而把"孝"统属于"仁"本体意蕴之中,强调孝的道德实践性。明清以后学者批评宋明儒者,回归汉唐孝悌为之本,从思想史的发展逻辑上看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仁与孝关系的讨论融天道性命与百姓日用、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伦理核心与伦理基础为一起,形成体用、本末、先后、总分等相互融摄、相互包含,形成了相辅相成、相维相济、互为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而独特思想结构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仁孝同修成为儒家道德实践的重中之重,仁孝并举成为评价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的最高道德标准。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仁孝的文化。仁孝文化的提倡,无疑应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圣立义海》为中心,对西夏的孝观念进行了简略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民赋予孝以崇高的地位和广博的含义,其核心是“孝顺父母”,但非常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落脚点在子女上,而中原之孝着眼点在父母。西夏之孝在伦理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方面不如中原,但在对亲情的强调、人类原初情感的体现方面则有胜出之处。西夏人民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亲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孝"的根本、目的、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孝志"而达到"至孝",进而构筑和谐"家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9.
白海若 《理论界》2008,(2):165-166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现代传承情况,论证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重点论述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当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作出合乎理性的现代估价,似乎仍是学界一个开放着的重要课题。本文无意从一般思想史的广度来承诺这一重大课题,惟立足于一种哲学阐释视角,在明辨概念的基础上,以儒家伦理为例,对本课题提示某些探究理路,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理解作一比较性辨析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行为,是人类独有而永恒的伦理。在地球村里,中华孝道源远流长,备受各国尊崇。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孝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佤族孝道文化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孝文化存在的基础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新时期如何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今天我国提前迈进老龄化社会之际,深刻认识和探索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7.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形成、成熟、变革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背景下,从伦理角度思考重建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的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理想,是一种可以为现代老龄化社会提供伦理智慧的思想资源。它所提供的启示是化解现代老龄化社会伦理困境的关键,在于超越个人主义与交换价值观为基础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9.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对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道德观念依然是当前农村居民处理父子关系、婆媳关系、代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但呈现出民主、平等的时代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孝道德文化的发展需要把握:第一,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以新的孝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