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人格理论在文化人类学中是关于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理论,人格魅力是理想人格对同文化的人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施加的影响力.蔡元培的人格是为中国知识阶层普遍所认可的魅力人格,笔者用文化人类学中关于人格理论的某些观点,结合蔡元培的人生阅历及其厉行改革取得的成果对中国新型文化教育的影响,来解释人格与文化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蔡元培在中国文化教育领域里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各种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解释策略。研究发现,从人格单元以及单元整合的角度分析人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分歧,从而达到对人格相对完整的解释。文章探索了该取向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并对当前研究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在心理学界人们更多地用“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埃里克森 ,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补充和丰富。也因为埃里克森一直声称自己是弗的忠实追随者 ,所以人们较少地认识到他的理论与弗氏理论的相异的一面 ,但是随着对其理论的逐步认识与分析 ,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氏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本质的对立。本文试图对构成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即 :人格心理的核心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治疗的目的与手段等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而真正了解埃里克森人格心理观 ,并进一步认清古典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主要区别及其它们在心理学史上的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道家思想的人格理论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如人本主义与道家思想最根本的契合点在于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关注;两者的基础都在于人格的整体性;二者同样表现的自然主义倾向;二者都认同人格潜力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考察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质的种观点,指出了它在哲学上的意义。本文认为,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史上,弗洛伊德的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弗氏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这就是它具有还原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观点的阐述,以及学校体育在双性化人格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的理论依据的辩证分析,探索利用体育学科在双性化人格培养中的优势,为双性化人格的习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中,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极具影响力.他不仅提出了人的理想人格目标及其内在根据,而且还提出了实现人格目标的具体途径,从而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论表现出了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探析这一理论无疑会给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对山西省某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进行过调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且有一些人存在不良人格倾向,使用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分析不良人格形成的原因,并指出纠正不良人格的方法,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评罗杰斯现象学的人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罗杰斯现象学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了他的现象学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理论和心理治疗的关系。自我理论既产生于心理冶疗实践,又是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罗杰斯现象学人格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他主张人是积极向上的,并能在适合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推动个体行动,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消极意义则在于罗杰斯忽略了社会生活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主观经验决定人的行为,结果,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人格这一理论的要谛在于重视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本文简略地勾画了文化与人格理论的缘起及其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并透过此,在如何对待外来理论的问题上论述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永江 《金陵瞭望》2010,(11):42-42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简论儒家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原则.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就是以研究和认识人的本质即人性这个问题为起点的.儒家思想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围绕人性的本质问题基本上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论及人性结构二重论等几种观点,而这几种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矛盾观、发展观是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鉴别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具有辩证法内涵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有一个与西方辩证法史不同的突出特点,即中国哲学家们几乎都普遍地承认矛盾和运动的存在,因此辩证法观点与非辩证法观点的分歧和争论主要不是承不承认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而是如何认识矛盾和运动的性质,对矛盾和运动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还是暂时的,可以取消的?矛盾是以同一性为主还是以斗争性为主?运动变化是发展还是循环?应该是尚变还是防变惧变?  相似文献   

14.
世界和作家是促使文学创造活动得以发生的两个基本元素,关于这两个基本元素的关系,文论史上先后出现了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一元独霸论,另一种是二元平衡论.代表一元独霸论的文学本质观是模仿论和表现论,它因其只强调一元、侧重一面而具有片面性.以马利坦为代表的二元平衡理论,则力求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关系,来揭示文艺的本质.这一理论对于解决艺术本质的主客观矛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课程与教学领域,自古希腊时代起就存在着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条不同的认知路线。两种课程与教学论分裂与融合的矛盾运动贯穿了西方教育的整个历史。剖析这两种课程与教学论的渊源及其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探究该矛盾运动所展示的历史规律,不仅有助于人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课程与教学论的本质,而且也对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极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马法上的人格同时规定了人在公法与私法上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通用型人格,因此罗马法上的人格是法律主体资格而非权利主体资格。德国法上民事人格采取的是权利能力理论,而商事人格采取的是商人"身份人格理论",即商人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商事主体,商人在获得商人身份的同时获得商事人格,成为商事主体。某一主体可以同时获得多重人格"面具",也可以仅仅获得单一人格"面具"。民事人格、商事人格等独立的类型化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多重性,其缘由在于诸法合一向诸法分立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加深了"完整人"向"局部人"的蜕变。现代人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民法上的"人"当作法律上的"人",试图以"局部人(民法上的人)"替代"完整人(法律上的人)",将类型化人格(民事人格)作为通用型人格使用。  相似文献   

17.
广谱阴阳论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广谱哲学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辩证哲学.辩证哲学之所以是辩证的,不仅在于它一般地承认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演化或产生、发展与灭亡的事实,更为根本和实质的是它承认和把握辩证矛盾及其变易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作用.这是它和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庸俗辩证法的最本质的区别.本文所指称的广谱阴阳论(Broadspectrum Yin—YangTheory)就是关于辩证矛盾问题特别是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关问题的广谱研究.本文给出了辩证矛盾的几种基本而典型的数学形式(阴阳偶形式);揭示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8.
儒学人格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广泛主宰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规定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正统人格内涵.本文试依据儒学代表性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部分<五经>,"述而不作",力求整理出其人格理论内涵的粗略轮廓.整理从几个角度进行:儒学人格理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儒学人格理念内涵、儒学关于人格养成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的先哲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实质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独特实践精神,是某一特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完美典型,是某种道德理想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其主要内涵是高尚的德性与良好的德行的统一,亦即知、情、意的统一与真、善、美的统一;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表现的统一.理想人格作为道德理想的体现,构成了人的价值目标,而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与性善说相联系的善性的自我实现、与性恶说相联系的改造本然之性、重视审美活动的作用等,都是中国先哲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并就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群与己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理与欲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上述理论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培养理想人格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