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当代社会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本身。本文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积极作用,认为其 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转变相应,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与哲学的变革。在礼俗上,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城邦伦理转变为个人道德;在宗教上,主体意识使神谕转变为理性神;在哲学上,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是对希腊自然哲学和智者哲学主体意识的扬弃。苏格拉底理性主体意识处于希腊精神哲学的上升时期,是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论准备。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直接开启了希腊哲学的繁荣时代,其哲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希腊的文化和哲学都达到了繁荣。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教育哲学孕育了丰富的当代教育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资源,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的“idea”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理性”与“生存”的张力平衡,但他们的教育哲学生存论开启并不彻底,造成了后世教育哲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的对希腊哲学家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尼采将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分水岭,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对立于苏格拉底幸福论的,艺术精神对立于苏格拉底的工具理性。尼采称古希腊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为哲学的天才共和国,柏拉图以后的希腊哲学都是一种混合的产物,失去了柏拉图之前哲学的单纯性。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对柏拉图的理念的利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理念对于叔本华构建其形而上学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叔本华对于理念的使用又与柏拉图有着重要的区别。叔本华借助理念所确立的意志形而上学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背离。这导致其后尼采等人进一步颠覆了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即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论及尼采在沉思真理与谎言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哲学变革与创造的思想理路,重新确立了理解尼采哲学的起点。在柏拉图阐释了哲学家可以机智谨慎地说谎的启示下,尼采也对柏拉图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指出被柏拉图称作真理的“纯粹精神和自在的善”本身就是谎言,正是这一谎言书写了西方虚无主义的历史并最终合乎逻辑地引发了西方人的价值危机。在此基础上,尼采提倡清除传统哲学中的谎言,重估一切既往哲学的价值,并开始了以“权力意志”取代“求真理之意志”,以“永恒轮回”终结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这种分法实源于古希腊哲学。黑格尔说:“这个内容(按指哲学的内容——引者)在柏拉图这里开始分为三部分,我们可以区分为思辩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思辩的或逻辑的哲学古代哲学家叫做辩证法。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其他古代的哲学史家曾明白说过,在伊奥尼亚派创立了自然哲学、苏格拉底创立了道德哲学之后,柏拉图又加上了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的确,柏拉图虽然没有明白地把哲学分成逻辑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辩证法的缘起和本真意蕴,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回归古希腊,分析古希腊辨证法的产生和逻辑演进过程。分析表明:源于古希腊的辩证法是在追寻世界的本源问题时产生的,具有本体论的意蕴;它在经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完善之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苏格拉底辩证法路向和柏拉图辩证法路向,且二者都面临着在解决“一与多关系”问题上的困境;此后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路向在思辨领域解决柏拉图的困境,而马克思在出发点上继承了苏格拉底辩证法的路向,并在本体论问题上扬弃了经黑格尔完善的柏拉图辩证法的路向,创立了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不是艾多斯,但本质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艾多斯,因此,胡塞尔使用Eidos概念以区分古希腊的本质.但是,何谓古希腊哲学的本质,古希腊对艾多斯的寻找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应该说,从可变的“一”到不变的“多”,再经过不变的“一”,达到可变的“多”,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艾多斯的回答.作为自然哲学的反动,智者学派丧失了艾多斯对象,但这个对象由苏格拉底重新拾起.苏格拉底启示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但理念论只能是从关于事实偶然性的理论走向本质可能性理论的过渡,是“多中之一”,这个过渡被亚里士多德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亚里士多德对艾多斯的最终解决是:被理智所把握的共同之物,即,诸艾多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规定为“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本文认为哲学应关注人的问题,把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哲学在本质上应是关于人的哲学。关于“人”的学说,最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人那里就提出来了。普罗泰戈拉提出了“入是万物的尺度”这二著名的命题,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它提高了人的地位,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人自己。晚期希腊学者在…  相似文献   

14.
列奥·施特劳斯将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描述为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品性问题的争论。《云》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或审慎德性的自然哲人,其无爱欲性和非诗艺性对城邦造成了伤害。柏拉图对这些指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会饮》贬低和否定了诗人的爱欲,肯定了哲人爱欲的至上性。《王制》不仅证实了哲人的政治智慧或审慎,而且建构了哲人独特的诗艺性。柏拉图从城邦伦理和哲学真理的双重角度对诗的批判彻底颠覆了阿里斯托芬所宣示的胜利,要求诗从属于哲学。施特劳斯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阐释回应了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并从中孕育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接受史和诠释史本身是柏拉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哲学家常常借助对柏拉图的诠释来展开自身的哲学思辨,在这个诠释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对柏拉图的形象重新进行塑造。其中,对现代柏拉图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的柏拉图诠释。康德借柏拉图的理念论来阐明自己关于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论主张,并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改造为一种批判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个观念论视域中的柏拉图经过新康德主义的哲学阐发和关于柏拉图作品的文体学与年代学分析,为后世的柏拉图研究确立了经典的解读范式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意识孕育于前资本主义政治文明1.古代先哲揭示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古希腊先哲赋予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 ,对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行为捍卫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尊严 ;柏拉图抛弃了“哲学王统治”的幻想 ,重新构划了一个法律至上、人人服从法律的法律乌托邦社会 ;亚里斯多德从实证角度证明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稳定价值 ,并提出了法治实现的朦胧理路。古罗马先哲在继承古希腊法律思想遗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家都探究"aitia(原因)",但柏拉图"理念论"所阐述的"原因"不是动力因而是形式因,从而开辟了一条独立于宇宙论-物理学探究方法的形而上学之路,<斐多篇>是古希腊哲学这一巨大的范式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哲学人格思想的历史转向——从康德到舍勒余潇枫一、苏格拉底:哲学人格问题的缘起苏格拉底是“人的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用理论和生命去获得独立人格的哲学第一人。公元前33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犯有传播异说、毒害青年的罪行,并被民主派当权的雅典法庭判以...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为什么会起步于后进入文明社会发展的古希腊欧洲人?哲学在那里产生和繁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本文立足于历史连续性的宏观角度,抓住历史矛盾中的关键变故,较为明确而逻辑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对“迈锡尼文化”是否真正被彻底毁灭、伊奥尼亚文化兴起和哲学思维运动的发生、哲学在雅典登陆的发生机制、苏格拉底思想之谜和他与柏拉图哲学的木质作用及意义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初具有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思想的哲学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限者”学说,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则奠定了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最初根基。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以及古希腊“原子论”学派的实体实在论也都具有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