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词体的研究不断向专业细分和精深演进。文章分别从词体的起源、词调、词乐和词律等四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词体的研究现状予以梳理。近十余年来,学界对词的起源问题不但没有达成共识,反而连前期被广泛认同的“燕乐说”“民间起源说”也遭到了质疑。单纯的词调源流考证论文寥若晨星,多数的词调研究则进一步向宏观视角迈进,并与词体研究的其他分支问题相互交叉结合。词体的格律体式研究渐趋繁荣,论文数量大增。  相似文献   

2.
冯源 《南都学坛》2005,25(3):60-66
“文笔”说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如何就“文笔”说研究,阐发出六朝文学的嬗变大势及其所以如此之故,乃学者们研究的初衷所在。20世纪“文笔”说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笔”的义界,“文”、“笔”分目的历史、缘由,“文笔”说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等方面展开的。学界对六朝“文笔”说的认识已渐趋全面。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词被诗的同化,为维护词体独立地位和价值,张炎强调词与诗的不同,其词体观念主要表现在强调词的音乐性;词体陶写风月性情,情致深婉的特质和词体独特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4.
解放区文学仍是现代文学研究中投入和成果相对薄弱的环节,属于一个尚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总体来看,有关解放区文学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突破性,尤其是扎实、有效,充满强烈文学史意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学理性研究相对滞后。大多成果止步于某一作家或现象的个案研究,缺乏一种综合性的考察,缺乏清晰的理性思考和必要的逻辑把握。综观目前的解放区文学研究,进入研究对象的本体、还原其历史本质及原貌,进而建构一种文学研究的学理范式,是一个被众多研究者所认同的主导趋向。  相似文献   

5.
张炎《词源》体现了他主要的词学思想,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接续了上个世纪末的余绪,主要围绕以“雅”为中心的论词标准、“清空”境界的多重解读、《词源》价值的重新估衡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与体系化、细化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处于创始期,其体式多为词序短论,其方法多为词话诠释,以张炎的友人最有代表性。这些诠释为后代的张炎词研究奠定了基调,确立了范畴,但方法的单一性与重心的偏失带有负面效应,诠释理论的缺失是其病根。从价值上看,这些诠释抓住了张炎词清虚骚雅的特质,道出了元代词坛倚声应歌的现状,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文献价值。至于明人冷落张炎词,是骚雅词派走入低迷、张炎词集失传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桐城派研究以其学术范型的转换和自身相对完整的阶段性为依据,可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前20年为承续期,三四十年代为进展期,新中国成立后至7O年代末为低落期,8O年代以来为复兴与繁荣期。20世纪的桐城派研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爬梳清理这一事实,对认识新世纪桐城派研究的新起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之后,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写入艳情词中,使其词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张炎由一己之漂泊落魄,进而对歌妓产生一种同情之感,以尊重的目光来看待这些沦落风尘之中的社会下层女子。出现于张炎笔下的女性,一个个高雅、可爱、可亲、可敬,栩栩如生。他的艳情词成为一种雅化了的艳情词,情味深婉,含蓄蕴藉,耐人品味。正因为具有了这些新的特色,故张炎能在宋元之间翘楚东南。  相似文献   

10.
张炎对遗民词进行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其遗民之思,对传统词进行改造,突破了定势写法,在其中融入了家国之悲和身世飘零之恨,情感更沉郁,更具有感染力,在思想内涵方面超越了前人和同时诸人,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并对明清之际的遗民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自杀学"研究较为发达。在20世纪日本的相关研究起步早、研究人员多、成果丰硕。战后,伴随着日本发生的三次"自杀高峰",学界的研究也进入了高潮。大原健士郎、稲村博、高桥祥友、川人博等人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日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儒家哲学研究可以1949年为界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其中1949年以前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文化运动前西方哲学理论的初步输入时期、新文化运动前后儒家哲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形成时期、三四十年代儒家哲学三大研究局面的确立时期。1949年后的儒家哲学研究可从地域上分为中国大陆、港台、海外三部分,其中大陆的儒家哲学研究又可从时间上分为文革前、文革十年、文革后三个阶段。各时期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中儒家哲学史分期问题、儒家哲学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等问题,作为儒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为各时期研究者所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贾宝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是写康熙废太子胤的。他在《〈红楼梦〉里藏血情》(《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3期 )中说 :“康熙帝的二儿子即后来囚禁至死的废太子 ,俨然就是贾宝玉形象的放大与前身 !”3 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底本。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另一说法。正当索隐派对贾宝玉原型的推测方兴未艾之时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 1年出版 )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 ,推翻了索隐派的种种影射说 ,并提出新说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 ,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秦可卿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最后一钗,是全书中最先逝去的一个女性,她在全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百年来,研究者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她与宝玉的关系,她是否是淫妇,她的死因、死法,以及她的出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意义,并给予她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史湘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对史湘云的研究很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关于史湘云的研究才开始热起来,诸如史湘云究竟是禄蠹还是叛逆,“是真名士自风流”怎样成为史湘云性格的主导面,她的形象的悲剧意义,以及她在曹雪芹佚稿中可能的结局,等等,学术界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把握史湘云个性特点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红学界对贾母的研究 ,前期和中期多作阶级的批判 ,后期开始从文化、美学、时代等不同角度对这个人物进行分析 ,多方面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中“善”和“恶”的表现 ,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音乐的诞生以反传统观念为起点,并因此走向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极端,陷入异化之窘境。自20世纪70~80年代,西方音乐出现了情感的复归现象,这标志着异化现象的缓解。音乐的异化实际上映射出的是人的异化,音乐中情感的复归映射出的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文化史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00—1949年;1949—1999年。从时序上看,五代学人,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一个有着五千年久远传统的古国,只要用思想的闪电照亮这片大地,亚细亚将会有灿烂的日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