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琪 《社科纵横》2006,21(7):144-146
本文以普及敦煌学知识为目的,对敦煌遗书中珍藏的歌辞作品的形式、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历史价值,作了较为全面而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敦煌歌辞研究中,敦煌遗书内存有题名为“云谣集杂曲子”的词集,其卷号为斯一四四一(简称斯卷),抄写于卷背《燃灯文》之后,原题“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后书“倾杯乐”,以下残佚(实存18首);伯二八三八(简称伯卷),抄写于卷背“转经·入宅”等文之后,原题“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下讫“早脱离尘士”句(实存14首)。但《云谣集》的刊布,还是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于1912年录得斯卷以后,方流传开来,直到1919至1920年间,我国学术界方有机会见到斯卷《云谣集》的录文,王国维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东方杂志》第18卷第8号)文内,首次刊布《云谣集》内3首词,即[凤归云]2首,[天仙子]1首。  相似文献   

4.
施受同辞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辉 《学术交流》2002,(3):105-108
一个词兼具施事、受事两个相对的词义 ,就叫施受同辞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词义引申 ,市场交易类动词从整体上体现出朝词义的相对方向引申的规律。二是语法功能的变化 ,动词使动义和被动义的固定是造成施受同辞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银 《社科纵横》2011,(9):101-102,117
甘肃省西和县是中国的"乞巧文化之乡"之一,其原生态的民俗娱乐形式,尤其七天八夜的载歌载舞在全国独是一无二。西和乞巧不但仪式完整而原始,而且乞巧歌辞丰富而繁多。西和的乞巧歌辞能反映出汉魏以来的七夕风俗中农耕意识、女红内容、男耕女织等特殊的文化底蕴,这对研究明清以来的七夕和乞巧风俗意义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人抄卷《云谣集》及其数量相当可观的曲子词,原卷所题很不一致,或称“杂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或题“曲子”(如曲子望远行、伤蛇曲子);或称“词”(如剑气词、斗百草词)。早在本世纪初,当人们从敦煌遗书内发现这部分词作并进行整理校录的时候,其名目又有“佛曲”、“俗曲”、“曲子词”、“曲”“小曲”“词”之别,其后任二北统称之为“歌辞”。  相似文献   

7.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代表靓马集团向全省人民致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靓马集团,位于沈阳北郊。成立10年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先后开办了20余家企业公司。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以  相似文献   

8.
《社会理论》2006,(1):I0001-I0002
  相似文献   

9.
前人在解释唐代李贤的《黄台瓜辞》一诗时多是比附历史事实,较少论及诗的艺术魅力。本文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和发掘,并认为这首诗妙于曹植的《七步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发生发展时期。铭文中祭拜天神地祇人鬼的祝嘏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在周代社会应用广泛,在各类铭文中经常出现,已形成稳定的体制,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祝嘏辞包括祈求和赐福两类内容,祈求对象主要为祖先及天神。周代铜器铭文中祝嘏内容逐渐稳定,形式上也渐趋相对定型。总体上铭文中的祝嘏可以分为直接引用作器者话语型和单一叙述型两种。  相似文献   

11.
严明 《学习与探索》2006,(4):127-132
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汉诗人对中国汉诗所表现的主题、采用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标准进行了大量借鉴,并与本国的民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时调。时调歌辞的发展衍变表明:汉文诗歌的发展,使朝鲜国文诗歌得到艺术上的提升和创作发展的机会;而朝鲜国文诗歌反过来又推动朝鲜汉诗的进步发展和本民族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周人占的典籍,朱熹认为“易本为卜而作”。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劳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强了对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的把握程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或一个民族生存的一件法宝的占书《周易》,它的卦爻辞被广泛用于占以外的范畴,从而演绎为《易》道四用之说:“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者尚其占”。然而由于其时生产力的限制,人类的创造成就有着共同的特色,即所有的创造都渲染、渗透着艺术的情调和感性的色彩。如“六十四卦”之每一卦均为两物合为一象,以象其事,以隐其理。这种包罗万象的…  相似文献   

14.
赵小华 《唐都学刊》2005,21(6):41-45
郊庙歌辞,系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宗庙、明堂、社稷等大典时所用的歌辞,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以祭祀活动作为创作出发点的郊庙歌辞,在内容上重在描述和表现人与天地、鬼神之交往、沟通,其敬天、亲人的内在精神与祭祀本身的内涵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满洲”一辞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至今仍有许多异议,本文拟就各家之言,谈一点个人意见。对“满洲”一辞的来源问题,综合各家意见,大体上分为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义出佛教”的“曼殊”一辞,因清祖创业之初“西藏每岁献丹书,皆称曼殊师利大皇帝”,其“曼殊”的意思是“妙吉祥也”;第二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古肃慎之转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第三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以上两种意见相合的结果,即“满珠之称”,“又与佛氏曼珠之音相合,展转而成者也”;第四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建州酋长之尊称”,历经久远相沿而成。  相似文献   

16.
张银 《社科纵横》2008,23(3):100-101
先秦盟誓是中国古代文体中的一种应用性文体,而<左传>盟辞更足其集中体现者.透过这些盟辞我们会发现,<左传>盟辞的句式、用韵、修辞和结构是非常讲究的,具有很浓的文学性.<左传>盟辞反映出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认识趋向"信任危机",社会中最活跃的主体不是诸侯和士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卿大夫.另外,春秋时代的妾的地位要高于后代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7.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粉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冬季祈雨有两例.先秦两汉冬季祈雨与中国北方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及冬小麦的冬季用水需求密切相关.永初七年夏秋时节,因旱、蝗灾害,粮食秋收深受影响,此年冬小麦的种植具有续种备荒的特殊意义.永初七年冬吴房县再次发生冬旱.从《张汜雨雪辞》的祈雨时令来看,此年由于闰月,冬季已过去三个多月,但仍无降水或降水很少,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来年收成.若续种备荒的冬小麦再次受灾,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将难以避免,这直接促成了吴房县地方官员的祈雨之举.在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下,《张汜雨雪辞》不再仅是虚辞歌颂,而是与农耕社会血脉相连,具备了更深层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9.
《明昌辞人雅制》与赵秉文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达科 《学术交流》2006,(5):144-151
《明昌辞人雅制》是金代重要作家、文学批评家赵秉文编辑的一部大定末和章宗时期的诗作总集,已亡佚。以是其诗学史意义和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忽略。明昌诗坛流行的清脱、风雅、尖新、浮艳、圆成诸诗体,前两者均为“明昌辞人”所创。他们的创作代表当时诗坛的主流和健康方向,为金诗中后期反思宋诗流弊、倡扬宗唐复古的思潮和南渡后诗风全面转变的先导。《明昌辞人雅制》是赵秉文诗学思想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赵氏力图反拨当时尖新浮艳诗风的结晶和总结金代前、中期诗师法苏、黄的利弊之产物,标志着赵秉文诗学思想走向成熟和趋于定型。  相似文献   

20.
李剑亮 《浙江学刊》2001,(4):104-106
元代诗人张弘范是一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他辅助忽必烈灭宋、建元.对此,<元史>等历史文献都以自豪和赞叹的笔墨予以记载.但身为汉人的张弘范,在为蒙元统治者的奋斗过程中,自己又有哪些心态呢?细读其据鞍横槊之余所赋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张弘范对"出处辞受"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并不一致.本文试图对张弘范的这一矛盾心态予以分析,从而解读其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