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充实完善都与康德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康德美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由来,康德美学的精神义理直接影响了牟宗三早期对审美问题的关注和道德论美学的定位,康德将美视为沟通自然与自由二界的“中介说”又引发了牟宗三晚年对审美、道德“合一说”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庄周梦蝶”中“蝴蝶”这一意象的分析,说明庄子把意象作为一种获得大道的途径和手段,通过意象来体道、悟道,以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子的这一审美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和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5.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   

6.
自东汉魏晋以来,受社会动荡影响,文学、艺术、美学以及世人的价值观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思潮,为后世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贡献。梁祝故事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传承了魏晋美学的审美元素。从梁祝故事可以窥见魏晋六朝的"以悲为美"在广度、深度、延展度上的发展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美称的《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易传》蕴藏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精巧深湛的《易传》美学思想包含着八个方面的内容:神妙万物的美本体论、精义入神的审美境界、贲无色也的艺术美境、旨远辞文的创作原则、其臭如兰的审美通感、美之至也的完关人格、修辞立诚的美在真情说和乐天知命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9.
论成玄英重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玄英双遣双非的重玄美学以“空”代“无”,解决了老庄滞“无”在美学思维方式上造成的偏颇,他所构造的重玄妙境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而圣人的“妙契重玄”更是大道"圆融无碍"之美的具体展现。作为宗教学家,成玄英在他的美育思想中也始终贯彻了重玄之思。重玄美学不仅是对传统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对后来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郝红红 《南都学坛》2009,29(4):136-137
健美操风靡世界已有时日,至今仍然“风景这边独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美,是众口皆碑的原因之一。经过比较和研究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篇朴实的隽秀的散文,还充满了诗性美。这种美与福柯的“生存美学”不谋而合。“生存美学”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活的本质即审美;二是寻出真正的自身,  相似文献   

15.
包装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就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庞大的设计美学中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满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厂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厂“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蕴藏其中。一、传统文化对装精设计美学的影响1.人性化。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  相似文献   

16.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追寻实体性“美”,都是中国美学存在的问题。后者对美学的影响更具有方向性、根本性。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全盘否定认识论的作用。抛弃寻找本体性“美”的思维方式,研究审美现象发生的原因、过程和规律,是中国美学的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美本身”的提出开启了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肇端,意味着审美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了神秘莫测的“命运”而祈向至善的“境界”,被视为人类第一次审美自觉。美的魅力的彰显源自“命运”与“境界”错落交织的双重审美意蕴,既有对蛰伏其中“命运”的敬畏,更有对“境界”的价值祈向,正是这双重终极性眷注积淀为美的根荄,而蕴蓄于人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自身的审美实践。现代美学的每一次远行,都有着对原初审美意蕴的深深回眸,并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美有别于真和善的价值的领会。当下,某些美学复兴与审美创造,已偏离了审美意蕴的始源内涵,使美学思想下坠为一种轻飘的能指,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梳理审美意蕴的历史性生成,强化对美要有敬畏之心和价值祈向之意,从而为今日美学重新上路提供方向性启示。  相似文献   

18.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庄子美学思想中三个具有辩证因素的问题。一、美与丑。指出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人格美。二、“无用之用”。论述了庄子认为不能片面地强调审美活动的社会功利,应遵循审美本身的规律,最后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三、“大美”与“众美”的关系。庄子首先提出“大美”是绝对的,“众美”是相对的,“众美”是依存并服从于“大美”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